■ 吴之如 文/画
《安徽商报》报道,一假冒“教育局局长”的骗子添加某民办学校校长张某某为微信好友后称:“有点私事需要转账汇款,但因身份不便,需要由你代转。” 并一再强调“我不想让其他人知道,必须由你来办”。张某某按指示先后转了26万元和30万元到一个陌生账户,随后发现被骗,立即报了警。
这是发生在安徽合肥的事。合肥警方接到报警后,“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立刻启动紧急止付机制,成功止付了41万元。”这真是一场十分激烈的警方与骗子之间的网上遭遇战,“就在民警争分夺秒开展工作的同时,犯罪分子也在‘分秒必争’地层层分散、转移受害人的钱款”,警方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省、市反电诈中心和银行部门的密切联动合作下,成功处置四级7个账户,最终止付涉案资金57.5万元,为受害人挽回全部损失。”
这一事件中,人们看到了骗子的贪婪、狡猾与奸诈,看到了某些市民的粗心疏忽与麻痹大意,更看到了民警对百姓的高度负责精神、智斗诈骗歹徒的高强本领,以及各地警方与相关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共同破案的协作能力。正是有了人民公安这般坚强有力且特别可靠的保护屏障,亿万群众才得以享受平和安全幸福的生活。警方的辛苦,为人民赢得了“岁月静好”的安宁,这一层因果关系,百姓不会忘记。
不过,上了骗子诈财之当的人,却不宜对此类教训一忘了之。譬如这位受骗的校长先生,一听手机中传来的是“教育局长”的声音,立马便摆出了对于上司“绝对恭敬”的姿态,哪还顾得上对其身份稍作细致的问询,更不敢有半点的怀疑,以免让“领导”头脑里闪过“忠诚不绝对,等于绝对不忠诚”的一丝念头,于是对“局长”有求必应,言听计从,毫不犹豫地通过网络汇去了好几十万元的钱款。这样的上当校长,事后除了感谢机智破案、不辞辛苦为自己拿回了重金损失的民警之外,还真该抽点空闲,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是何原因,面对骗子居然毫无防备之心,轻而易举便大上其当?若思量明白了,今后定会因此受益。有道是:
假冒局长骗巨款,“属下”汇钱讨喜欢;有求必应“忠心”献,破财受辱胆亦寒。
但愿“吃一堑长一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