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酿酒的火候,有多重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杏花轩

  “火必得其缓”是汾酒酿造十大秘诀之一,“缓”也是汾酒酿造技艺的核心和精髓。

  “两小一大,两干一湿,缓火蒸馏,大气追质”,也是汾酒酿造的一道口诀,这里面提及的“缓火”即蒸馏的时候所需掌握的火候。

  酿酒工人经常说:“一要把酒做出来,二要把酒拿出来”,要“拿酒”就是要重视蒸馏提取。

  蒸馏之前需要将发酵好的材料进行“装甑”,这个环节讲究的是“轻、松、薄、匀、准、平”。

  在汾酒,培养一个成熟操作工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培养一个合格的装甑工则需要至少5年,才能达到手、腰、腿、胳膊等操作姿势的完全正确和操作技艺上的圆融娴熟。

  而培养成一个真正“用心酿造”的带班班长,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感官指标、理化指标。

  每一个酿酒人,都要从“小学徒”开始的。

  比如装甑中的“推”与“扑”,就是装甑的两个主要动作。二者都需要腰、腹、背同时发力,双手将簸箕端平,呈35度,依靠地心引力发力,做到收放自如;其区别主要是“推”比“扑”的动作幅度更大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械化逐渐普及的今天,汾酒仍然坚持采用人工装甑,工作量极大,酒醅要一簸箕一簸箕均匀地、一层一层地铺洒到蒸锅里,大概需要600-800簸箕才能装满。

  汾酒的发酵遵循的是“前缓、中挺、后缓落”的规律,其中重要的技巧环节也是“缓”。

  入地缸后3-7天,缸内的温度要缓慢上升,每天升高1-2℃,升至34℃,保持3-5天,然后缓慢回落,直到出缸时,品温仍不能低于25℃。

  发酵28天后,缸中发酵好的物质被称为酒醅。此时,要把酒醅从缸中挖出,加入起疏松作用的谷糠,进行蒸馏,使酒醅在蒸馏工作中充分受热,提高出酒率,保证酒质,并吸收酒醅中的多余水分,有利于第二次发酵。

  酒醅蒸酒过程中,缓慢蒸馏才能提高蒸酒效率,流出高质量的酒。由于酒精的沸点是78.3℃,杂醇油的主要成分戊醇的沸点是138.3℃。如果蒸酒火力太大,不论什么杂质都会随酒流出,酒质一定不好。

  火力小且缓,可以避免穿甑、跑气的发生,而且酒流出来时温度较低,可减少挥发,保证质量和产量。

  所谓匠心,即技艺与精神。在火候把控上,汾酒的“缓”体现出了其对于品质的坚守以及对于酿造技艺的极致追求。而在精神上,汾酒的“缓”也体现出了其对于活态文化的传承。“火必得其缓”所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艺要求,更是其对于人才培养、品质追求所沉淀下来时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