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3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为了保障任务 无惧昆仑风雪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记北重集团装备服务保障队执行车载产品首次长距离机动现地保障任务

  大自然是吝啬的,夺走了昆仑60%的氧气,大自然又是慷慨的,四季飘雪的昆仑之巅,全年只有一个季节,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却难掩生命的色彩。5000米,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是昆仑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更是中国兵器北重集团装备服务保障队员们的精神高度。

  带着敬畏,笔者聆听保障队员们执行车载产品首次长距离机动现地保障任务的故事……

  有一种保障,叫坚持

  “昆仑是把量人的尺,没有那男儿的胆,你莫靠那山边边儿;昆仑是走不完的路,昆仑是看不完的山,受不了那饥与寒,你莫翻那山巅巅。”这是一首民间歌谣,也是昆仑山脉的真实写照。

  为确保此次车载产品任务的圆满完成,北重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要求装备服保中心全力做好专项保障任务,抽调骨干参与翻越昆仑的伴随保障。

  为执行车载产品历史上首次长距离机动伴随保障任务,在杨政元的带领下,防务事业部车载产品装备服务保障队吴玉龙、朱彤、张海龙、杨博一行5人从包头飞到新疆喀什,短暂休整后从新疆叶城随车踏上世界上海拔最高、素有“死亡天路”之称的新藏线219国道,前往阿里地区某中印对峙前线驻地,对车载产品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

  车队穿行在海拔5000米的昆仑山上,最缺的就是氧气,因为都是盘山路,路况非常差,对行驶中的车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车载产品底盘比一般卡车超宽,山路又窄,会车时需要非常谨慎,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事故。因此这一次高原行,如在钢丝上行走。

  “这段路通行最佳时间是每年5月至10月,保障队员们踏上这里的时候正是气温极低,路况最复杂的时候,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一趟等同于从鬼门关、生死线上走了一遭。”杨政元说。

  “有一次到达兵站,里面有军犬,张海龙怕狗,总是躲在我身后,远远地看见军犬在营地溜达便一阵风似地跑回了帐篷,二十几米的距离,由于高原缺氧,张海龙趴在桌子上面大口喘着粗气,十几分钟才恢复状态。”杨博打趣地说着。

  有一种保障,叫守护

  只有更深刻地了解,才能更深切地守护。

  海拔四五千米的工作环境,变幻无常的天气,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保障队员们的意志。

  知难而上,只为不辱使命。

  保障队员经过5天昼行夜宿进入4500米的阿里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超出正常人身体能承受的极限,“出屋必须从头到脚全副武装,风打在皮肤上就像针往肉里扎,并且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原反应,头疼恶心、呼吸不畅、浑身乏力瘫软、声音嘶哑,我们需要临时吸氧,但氧气不能多吸,否则会造成呼吸道、肺、脑部氧中毒。”杨政元说。

  保障队员到了传说中的红柳滩。司机说:“如果到了红柳滩你们身体没什么问题的话,再往前走就没啥问题了,如果高原反应严重,就不能往前走了。”

  过了红柳滩就要翻越海拔5400米的界山达坂,依旧是看不见尽头的沙土路和“搓板路”,车子没完没了地颠簸摇晃,即使什么都不干,都像背了20公斤的负重,队员们都加大了吸氧量。

  这一路,走得异常艰难。

  山高路险,冰雪路滑,保障队员们伴随着沉重的抢修装备一路跋涉。寒风阵阵,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终于,保障队员进入目的地,随即开始培训。吴玉龙、张海龙、朱彤用最短的时间给部队战士们讲解产品的液压、电器、机械理论知识,让战士更快接受新装备。为做好实操培训,朱彤带着其他人用一个礼拜编教案并进行演示,早上理论学习,下午实操训练,圆满地完成了本次保障任务。

  此次保障队伍创造多项记录: 首批列装的车载产品首次开展高海拔长距离机动任务;公司组建的车载产品保障队伍首次执行现地保障任务;除队长外,4名队员首次执行现地保障任务并首次登上5000米以上海拔地区。

  有一种保障,叫平安

  “5天的行军保障,我几乎每天晚上8点准时拿起电话站在地图前面询问,今天保障队员们怎么样?没什么大问题吧?直至完成28天保障返包,我的心才彻底落了地。”装备服保中心负责人平玉良说。

  由于长期暴晒、缺氧,保障队员们嘴唇发紫,黝黑的脸上一道道皱纹尽露,显得比同龄人要大好几岁,粗糙的双手上老茧一个挨着一个……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状态下,他们克服头疼、呼吸不畅、嗓子疼等高原反应,用顽强的意志,可贵的品质坚守高原,沿途及时检查维护车辆,及时排除多个故障,确保部队按计划完成机动任务。

  杨政元说:“最好的学校就是前线,最好的老师就是战士,战士能忍下来,我们保障人员也能高质量完成保障任务。”

  什么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北重兵工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郭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