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专松 项福库
红色文化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奠基石和优良道德品质、形成正确“三观”的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锤炼品德修为,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红色”力量,使红色文化成为重要育人资源。
利用红色革命遗迹虚拟场景建模与展示“活”化思政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红色文化时,可以利用CityEngine三维建模技术进行集成开发,打造红色革命文化的虚拟场景展示平台,开发面向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革命文化情景复原系统,将闪耀着先烈、先辈们崇高精神的红色文化与三维场景相结合,让单薄、生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 “活”起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加深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对红色精神与红色基因的理解,将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同红色文化相融合,给青年大学生带来无限乐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在“互联网+”中“活”起来。用红色文化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必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将红色教育载入网络平台,创新红色文化的呈现载体,充分利用红色主题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APP介绍红色革命历史、宣传红色革命文化,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各个高校应以“互联网+”思维为契机,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之中,运用“互联网+”模式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开展红色经典朗读比赛、红色话剧演出、红歌比赛等活动让广大青年大学生重温红色历史、弘扬革命传统,拓展其育人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有血有肉,从而“活”起来。
以全新的艺术媒介为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红色文化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素材,要想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中蕴涵的重要教育价值,则需要将红色文化与全新的艺术媒介相结合,通过智能手机搭建思政课网络教育云平台,组建网络课堂,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强化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衔接,打造适合青年大学生的红色教育新模式。同时,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红色文化通过相应的智能设备、利用校园广播、电影、电视等平台,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充实青年大学生学生的精神世界,夯实思政课程理论基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形式,构建“大思政”格局。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前美术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13S]研究成果。 作者: 秦专松,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主要从事民族地区红军遗址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福库 ,长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地区红军遗址资源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