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自述(长篇连载之十四)

企业振兴和崛起的主动力源
(1989年9月)
广西玉林柴油机厂地处祖国中南边陲。由于种种原因,在1952年建厂到1984年企业整顿前32年间,年产值最高是1576万元,年税利最高是57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2年徘徊在3000—7000元之间。
改革开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生机,企业整顿为玉柴注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意识和新的活力。从1984年到1988年,五年五大步,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下同)增长3.6倍,税利增长6.6倍。第六年即1989年1—7月完成产值4225万元,税利1855万元;分别是1988年同期的2.24倍和15倍。1989年前7个月,人均创税利及按净产值计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已经双双超过国家一级企业的年度标准。预计1989年全年产值将过亿,税利将达3500万元,分别是1984年的10倍和35倍。
对照玉柴自身的发展规划,我们只是走了一个开端,和未来比,它微不足道;和过去比,它是崛起、是振兴。崛起和振兴靠什么?一靠宽松自主政策的扶持,二靠技术进步政策的指引。宽松自主就是允许发展、鼓励发展;技术进步则为企业指明了一条能够坚实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对技术进步的追求和功能发挥方面,玉柴六年跋涉,感触至深、体会至深。

一、敢上品种水平,牵动技术进步
从1984年起,玉柴的主导产品是六缸车用柴油机。在当年刚刚稳定实现6105QC车用机1000台小批量生产的时候,工厂就决策制定了以节能为目标的更新换代计划。时隔半年,即1985年初,又决策制定了以赶超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的全新一代中吨位车用柴油机的开发研制计划。这两项关于品种水平的决策深深影响了工厂“七·五”建设和“八·五”规划。
第一项决策在税利只有96万元的1984年借钱强行实施,到1987年元月完成,当年咬紧牙关投入300万元转产成功。转产后的6105QA车用机,既节能、又可靠,使用价值和价格大幅度上升,市场迅速转向我方。时隔一年即到1988年,玉柴的年税利从1987年的270万元陡然增至760万元,1989年1—7月又陡然增至1855万元。用户和市场对玉柴本项品种上水平的决策给予了慷慨的回报,对玉柴在极端困难之中的强行投入给予了丰厚的补偿。
工厂获得的更重要的收益是产品上水平后对“七·五”技术改造的牵动。它进行性地显示了企业自身值得投入、能够投入的实力。玉柴的“七·五”改造耗资2815万元,改造后的年产纲领为1万台。在整个改造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生由于紧缩银根和治理整顿停缓或削减投入的情况,1989年将如期竣工。同时,也就是在今年除能够还清全部贷款外,还将实现1000万元盈余,可用于再补充水平,再扩大能力。
第二项决策自1985年实施,样机在1987年试制成功,两期设计指标一次试验全部达到和超过。这种新型的车用柴油机功率大、扭矩大、刚性好、噪音低、排放小,结构紧凑度超过美国康明斯B系列,试制难度极大,试制耗资逾百万元。本项产品将于1990年批产。1988年工厂又定下了新的水平目标,决定通过国外咨询,使其排放达到欧洲共同体制定的1991年4月份才将实施的最新标准。
本项决策实施至今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它为玉柴“八·五”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打下了坚实的产品基础。现在,玉柴正在紧张进行大批量生产该项产品的各项前期准备。6年来玉柴还开发了近30种变型产品,特别注意开发若干最终产品,减少中间市场的波动制约,增强企业活力,增进企业效益。
上述品种决策和产品水平决策都产生在玉柴起步之初,都是在企业几乎无实力可言之时,但又都是效果巨大、收益巨大,由此可见越是捉襟见肘,越是穷得见鬼,越要敢上品种、敢上水平,才能通过对企业整个技术进步的牵动制胜于逆境。

二、狠抓工艺水平,推进技术进步
抓出了品种、抓住了产品水平之后,接踵而来必须跟上的是工艺水平,就要抓技术改造。没有企业技改就没有企业生命的延续,就无从保持或扩大企业生机。
玉柴“五·五”、“六·五”期间没有实施技术改造,到“六·五”末期厂房衰败、设备陈旧、队伍涣散、人心思走、困难重重、行业地位一降再降,终至1982年发生亏损,企业奄奄一息。此时要改造谈何容易。初报“七·五”2800万元的技改计划,管批准的担心项目失败,管贷款的担心有借无还,内部职工众多担忧怕当负债万元户。怎么办?是进取还是退守?是积极负债投入还是消极坐以待毙?玉柴领导坚决选择了前者,迅速确定了“会上争取与会外活动相结合,积极跑动与实力显示相结合,滚动扩大,以快求胜”的立项方针。
“会内会外的积极跑动”是指论证,“实力显示”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现有条件下的能动性。1985年玉柴一面积极报批立项,一面全力以赴挖掘自身,调动全面,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结果是两面出击,双双获胜。在实力进步方面,一举把产值历史最好水平翻了一番,税利比1984年翻了二番。在报批立项方面,到1985年11月玉柴“七·五”技术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到项目列入国家经委重点时,玉柴的“七·五”立项在手续齐备准备工作进度方面挤到了全国内燃机行业的前列。
“七·五”已经快要过去,和本厂的“八·五”规划比它只是一个模拟,又是一次极重要的基础奠定。“七·五”技术改造计划的实施为玉柴的“八·五”发展积累了经验,积累了实力,为职工认识技术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了佐证。
玉柴的“八·五”规划设想从1985年开始,1988年成型,分为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四块:一块报批国家计委,一块中外合资,一块利用外资、企业内部补偿还贷,一块地方项目。应当说这个发展设想比“七·五”更重产品品种,更重产品水平,更重工艺水平,更重构思严谨,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更周密、更成熟。
按照这个规划实施,到“八·五”末期玉柴将大批量生产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吨位车用柴油机和轿车、微型车用柴油机;将批量生产出口创汇的小型工程机械和有着突出动力优势的农用运输车。其中属大批量生产品种的工艺水平将居行业先进或最先进水平。
三、提高技能水平,掌握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归根到底要靠人去把握,企业人员的管理技能,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技术进步的成效的发挥。为了追求人员的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和尽才发挥,6年来玉柴花了大力气,下了大本钱,共计引进高级技术人才5人,引进中级技术人才251人,代培各类专业专科人员181人,代培技师50人,代培青年高级检验工30人,严格实施了新工人工前培训至少一年的规定,还随时举办职工技能短期强化培训活动。1985年以后,玉柴多次获得过全区中级技术统考第一、八大员统考第一、成人高考平均成绩第一、车钳工全省比赛团体总分第一的良好成绩。现在工厂各类大中专专业人员已由1984年的270名增至710名。他们和技师、高级技工共同构成了把握玉柴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促成技术进步快见成效和尽功能发挥。(此文系本报整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