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双轮驱动 村办工业始终姓公 反哺为民 乡村振兴勇于担当图为西桥农民万寿广场一角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来自江苏省泰兴市张桥镇西桥村的报告

  江苏省泰兴市张桥镇西桥村位于张桥镇南首,共20个村民小组,821户,2842人。先后获得“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 “江苏省创业型村居”、“江苏省文明村”、“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国家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2.png

  基本情况

  西桥村实施双轮驱动,通过兴办村办工业和发展银桑、银柿间等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20多年来,村办集体企业——泰兴市西桥轧辊厂,年销售收入保持在2000万元左右。目前,企业净资产2450万元。

  同时,西桥村根据本村实际,大胆进行农业结构改革,30多年来,从栽桑开始,以栽桑养蚕致富村民。随着市场的变化,通过银桑、银柿和树下蔬菜瓜果间种、套种等多形式,为村民提供了养蚕、银杏、柿子和蔬菜瓜果种植收入。从2001年起,银杏树与柿子树套栽面积达1000亩。从2008年开始,银杏柿子加底层蔬菜瓜果全村年收入达到200万左右。

5.png

4.png

图为西桥农民万寿广场一角

3.png

图为西桥村办企业轧棍厂一车间

  具体做法

  龙头引领,以发展村办工业为支撑。西桥村从七十年代开始坚持不懈地发展村办集体工业,先后创办过麻将厂、工艺美术品厂、扬州市第一洗衣粉厂等工厂。后因为市场疲软和环保等因素,村党组织相继关停了这些工厂。

  1994年,创办了泰兴市西桥轧辊厂,主要生产面粉磨辊、饲料破碎辊、油脂破碎辊。1998年,当全国实行农村企业改制,乡村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变为私有时,西桥村坚持办厂初心,不改企业性质,发展壮大村办企业。1997年10月,经国家、省级专家评审,企业生产的磨辊和轧辊的质量达到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2009年3月,经过国家、省级专家组成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企业研发的硬度低高耐磨磨辊获得了成功,该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企业参与起草制订轧辊产品国家质量标准,201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和行业标准化委员会向全国颁布实施。西桥轧辊厂由此发展为全国粮食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

  同时,村投资新建标准厂房,采取租赁方式,村集体年获得收益20万元左右。最近,正在通过洽谈,将利用村现有的厂房,新办一个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的村办集体企业,为全村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

  因势利导,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从1980年开始,村“两委会”根据本村实际,并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发展经济作物。首先引导村民养蚕。利用一些低产田和零碎田块栽桑。到1989年,每亩桑田的收入增加到4000元,全村养蚕收入达164万元。桑园区扩大到800多亩,全村蚕茧收入1200多万元,平均每户收入3万元。1995年春,在400亩桑园中套栽胸径为3-4公分的银杏树,三年后挂果,全村银杏产量达26.71万斤,总收入达287万元。2001年,实行银杏树与柿子树套裁,面积达1000亩。从2008年开始,银杏柿子加底层蔬菜瓜果全村年总收入都在200万左右。到今年3月,全村柿子园和梨园分别达到40亩。

  叫响品牌,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前景。全村大力整治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村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宽敞,绿树成片,林茂果硕,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经济发展,村民富裕,处处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既提升村民出行和居住的满意度,也为西桥村先后收获季“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森林示范村”、“江苏省健康村”等多个称号。

  从去年开始,西桥村着力擦亮“国家级生态村”的品牌,结合泰兴市内镇海路南延和常泰通江高速交汇点形成的互通落户西桥的显著交通优势,对全村一三产业进行了重新布局规划。在村东片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物流集散区。西片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乡村度假休闲运动、特色餐饮和健康养老等产业,着力打造“全域产业的全国旅游示范区”,使西桥和张桥成为泰兴美丽的南大门。

  创建1500亩优质农产品生产区,成为优质有机大米、有机蔬菜和花生、芋头等系列产品的主要生产区。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完善的电商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品牌,着力发展成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发展高效生态有机观光农业。在西片规划350亩左右的有机果园花卉生产区,通过土地流转,将原有的银杏柿子集中成片,统一管理,发展柿子深加工产品,唱响西桥柿子品牌。栽种高品质的各类水果,每个品种30至50亩,形成品种齐全,规模适度,四季皆有果的新型高效生态观光农业,让游客一年四季可以品尝到不同的水果,观赏到不一样的美景。

  同时,发展文旅、军旅康养产业。积极引进政府和社会资本,抓住中文旅、教育部、浙江商会等社会资源,努力把西桥打造成“宜居宜游的康养产业基地”、“劳动军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适度扩大水域面积,形成60到80亩的小型人工湖,围绕人工湖修建钓鱼台、农家乐、创意桥,创意亭、音乐喷泉、荷风莲韵等景点,让游客可在湖中游,可在岸边乐,可在岸上吃。

  发展成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桥村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先进村,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壮大,一二三产业得到融合发展,拓宽了村民收入长效稳定增长的新渠道,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一二三产业得到了融合发展。全村农业、工业经济和服务业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了“优化一产夯实发展基础、做强二产支撑发展硬核、拓展三产推进乡村振兴”。挖掘西桥三大传统手工业,构筑“三产”板块。手工雕刻麻将、酒药加工和佛香制作是西桥历经百年左右的传统产业,其中手工雕刻的百零八将、水浒、三国等工艺麻将,已经获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酒药和佛香正在申报非遗之中。去年,全村实现“三业”总产值近两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80 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7万元。

  村民从工业反哺中得到了实惠。在村办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个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村民的力度。这个村办轧辊厂解决本村村民就业最多时110多人,从这里走出了近20名企业家。20多年来,村办工业一直成为全村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村的有力支撑,为西桥村民减负1000多万元,为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500多万元。仅近4年来,就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拓宽村内干道1000米,为村民安装路灯近200多盏。新栽行道树8千多株,新增绿化面积近2万平方米。治理内河22条,新建扩建桥梁4座。

  村级管理得到了加强。由于多年持之以恒发展工业经济,村主要干部同时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将发展工业中的项目招引、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做法,引入到村级管理当中,促进了村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确保了集体“三资”的安全和保值增值。这个村获得了“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的称号。

  经验启示

  抓产业,是强村富民的支撑点。坚持因村施策,围绕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生态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带动,把农民组织起来,成为产业工人持久地增加收入。

  抓管理,是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扩张点。通过整合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银杏已无人收购,以农户为单位栽种的银杏、柿树,因管理不善,收入降低。西桥村村党委实行流转土地、重新规划、合理布局、增加品种、相对集中、连片种植。并由村干部分工负责,专人承包。

  抓经营,是增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聚合点。西桥村里成立柿子销售合作社,建立电商销售平台。每年成功举办“柿子节”,打开了柿子销路,提高西桥柿子的品牌效应,让村民增加经济收入,亩收入达到7000多元。目前,村里已经拿出企业发展有具体方案,确保轧辊厂今年技改投入250万元以上,淘汰部分陈旧设备,购置自动化加工设备,开发橡塑棍和球铁棍等新产品,力争今年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利润确保300万元。

  抓保障,是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驱动点。多年来,西桥村坚持“党建+”引领、培育了一批致富有路子、经营有经验、发展有能力的村办工业企业和现代农业以展的组织者、带头人,为全村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村两委会加强统筹规划和扶持,也为引导、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内生原动力。

  (韩登军 潘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