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谋划“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通讯员 丁海荣 潘世海
今年以来,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准确把握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加快完善“1+2+X”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世界级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0年,这个园区创成国家绿色化工园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园区;连续8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前10强,2020年位列第5位;连续7年荣获泰州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综合考核一等奖;所属滨江镇跻身全国百强镇第47名。全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809亿元,增长3.9%。工商税收36.1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63.2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利润60.9亿元,产业投资91.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5.3亿美元。实施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9个,总投资823.8亿元。全年开票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2家、30亿以上企业6家、10亿以上企业10家,新浦化学突破100亿元。工商税收1亿元以上企业7家、5000万以上企业5家、1000万以上企业33家。
围绕今年的目标任务,泰兴市政府副市长、泰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吉勇重点介绍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聚力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发展新优势。以“1+2+X”现代产业体系为指引,持续强化项目招引力度,提升项目招引精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和现代化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可控的特色产业集群。
更大力度加快产业集聚。深耕“1+2+X”现代产业体系,做强精细化工产业,充分利用氯碱、烯烃基础原料优势,聚力氯气、氢气、乙烯、丙烯四大板块,扩大专用化学品、特殊化学品、功能化学品比重,加快推动原料产品向下游产品转型,加快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氯碱和烯烃产业链,确保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做大新材料产业,紧盯世界化工新材料发展新趋势,立足国内行业发展最前沿,延伸现有产业链,着力在高性能树脂、特种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产业上寻求更大突破,确保产业规模达300亿元。做优医药日化产业,以创建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为契机,围绕“研发+原料药+成品药+生物药”医药全产业链以及“洗涤、化妆、口腔护理”日化三大主品,大力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确保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做实现代服务业,加快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保税物流中心、港口仓储、保全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推进济川健康科技小镇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为“1+2”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功能配套支撑。
更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三比一提升”活动。围绕“1+2”特色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化工“50强”等品牌企业,以5亿元和3000万美元以上产业链项目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云招商”、委托中介机构招商,举办特色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力争完成亿元以上新签约项目30个,其中精细化工和新材料项目14个,医药日化项目12个,现代服务业项目4个。高效服务项目审批,确保金鹰集团油脂一体化项目8月份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个。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年内药明康德合全药业4个车间主体封顶,延长中燃轻烃深加工一期工程土建施工全部完成,设备安装80%以上,全年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力促怡达化学、惠生新材料等项目达产达效。
更深层次推进转型升级。狠抓产业质态提升,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更大力度“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坚决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工艺和产能,大幅压减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数量,全面淘汰规下化工企业,年内再关停并转化工企业5家以上。深化泰州“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大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力度,确保全年完成收储土地800亩以上,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和容量。全面实施第四轮“一企一策”转型升级提升工程,严格落实企业差别化管理机制,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年内实施技改项目60个以上、新增智能车间3家以上。对区内重点骨干企业,以最大的力度、最好的保障、最优的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百亿级企业领航、五十亿级企业带动、十亿级企业支撑”的优质企业集群。力争全年培育工业开票销售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50亿5家、超10亿20家,新增规上企业8家;税收超亿元企业6家、超5000万6家、超1000万30家;汤臣、冶炼厂完成股改,润泰、泰特尔上市报会。
——聚力绿色发展,彰显示范园区新形象。坚守安全红线和生态底线,高标准提升本质安环水平,全力打造全国一流本质安全型园区。
切实提升本质安全。以争创全国危化品安全生产监管示范县为契机,持续巩固拓展“一年小灶”成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三年大灶”专项整治目标任务。扎实做好省委危化品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总结推广危化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记分制管理试点工作,开展压实危化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项检查。扎实开展15种重点监管危化工艺和151个重大危险源专项提升工程,年内完成硝化、氯化等5种工艺检查,切实压降系统性风险等级。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放大“国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效应,大力推进“科技兴安”,持续完善封区管理体系,加快区域性车辆运输安全控制网建设,实现“控车减人”目标,防止外来输入风险。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按照国家级生态园区创建要求,全力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空气质量,开展废气治理提升工程,对企业废气收集、处理工艺进行整改提升。突出VOCs管控,督促企业周期性开展泄漏检测和修复,开展危化品罐区废气专项整治,系统整治储罐呼吸阀废气及装卸货废气,减少无组织排放。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企业废水治理设施提档升级,提高特征污染物削减力度。开展园区区域活水工程,通过河道生态护坡、人工浮岛、曝气增氧等,提升河道自我净化能力。进一步完善园区事故废水三级防控体系,杜绝事故废水排入长江。切实提升土壤环境质量,完善园区危废动态管理平台,推进危废处置单位全过程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企业危废全生命周期跟踪监督管理。持续开展拆迁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调查,完成瑞和地块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
着力突破瓶颈制约。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持续推进“五未”土地处置,大力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全力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超前谋划“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积极构建园区综合能源体系,推动与区内企业加强合作,加快“碳捕集”利用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加园区清洁能源供应量,减少碳排放总量。加快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间中循环、园区内大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持续推进“绿岛计划”,确保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顺利通过国家复核验收。加快完成区域环评规划审批,持续深化环境政策集成改革,建立园区污控指标交易平台约。
——聚力能级提升,构筑园区发展新格局。坚持“把家建好”的理念,全力推进科创体系完善、功能配套建设、营商环境优化,以高质量“软硬环境”为园区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加快完善科创体系。深化“平台+基金+项目”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公共创新平台。加快精细化工研究院市场化运作,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2-3个。完成新材料研究中心研发楼、洁净室建设,引进高端新材料项目4-5个。力争中试孵化产业园9月开工建设,首期入驻中试孵化项目6个以上。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平行基金),每年支持孵化项目不低于3个。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汤臣压克力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透明谷)和新浦化学新材料研究院下半年开工建设。全年新增省级研发机构2-3家,市级研发机构5家以上。突出人才创新引擎作用,加大创新团队、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90名以上,留学归国人才10名以上,柔性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3名以上。
切实增强平台支撑。充分发挥国有公司在园区开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港口集团要聚焦沿江物流主业,推进沿江资源整合,加快港口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滨江港口7万吨通用码头、金燕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年内竣工投运,保税物流中心完成规划设计和报批,如泰运河内港池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与粮食集团、襟江投资等资产的整合,确保年内创成AA级信用主体。统筹推进资源、环保、贸易、投资开发四大板块,壮大主营业务,确保船舱废水废液处理项目一季度投入试运营,力争表面处理中心、成兴固废危废焚烧处置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福泰社区商业广场项目主体工程封顶,物流交易中心大楼主体工程竣工。致力完善功能配套,全力推进南片区、日化产业园土地一级开发和健康科技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日化产业园12万平方米厂房竣工投运。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机构高效运转,凝聚服务发展合力。探索建立“执法+服务”“部门+园区”一体化监管服务体系,完善“专职代办员纵向全程代办,职能部门横向突破难点”的推进机制,扎实开展“三服务一优化”走访活动,高效服务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强化惠企政策支撑引领,严格落实企业扶持奖励、绩效考核等意见办法,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动力。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系,推行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引导资金投向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领域,实现政企协作,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