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充满了闪光的思想和观点。他出版此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什么企业管理的学术体系,因此我们也无须在这方面去苛求作者。但有心人会从书中获得许多有益的思想启迪。
如关于“人为本”,王建明阐述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企业的方针:“尊重,爱护,发挥,发展”。玉柴重视人才的发展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而他对“发展”二字的阐述,则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另一部分是干部的自我要求:“民主,顽强,开朗,竭诚,约束”,把“开朗”写进了对干部的要求中,在别处并不多见,而我们看完王建明的一些讲话之后,也就明白这个要求的意义所在。
●参加霍英东奖颁奖仪式
再如他用16个字表达“玉柴精神”:“顽强进取,刻意求实,竭诚服务,致力文明”,而对“刻意求实”和“竭诚”的阐述也是很有新意的,他讲了三个观念,一个是强者观念,一个是求实观念,一个是人为本观念。在“求实”里面,他又用四个应知应会来措述,第一个是遵大政方针之规,第二是背道听途说之惑,第三是求企业自多之实,第四是避一哄而起之虚。关于“虚”,他又指出要特别注意避两个“虚”,一个是吹过头之虚,一个是贬过头之虚。这类给人以启示的观点,在本书中可以说俯拾即是。
王建明这本书的再一个特点就是可操作性强。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是他在工作岗位上的讲话,本身并不是要搞什么学问,而是为了搞好企业的实际工作。所以,可操作性就成了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他讲解的任务和干部如何工作时,围绕着“要求”连续说了六条:第一条是向职工说清楚要求。第二条是使绝大多数职工愿意达到要求。第三条是使每一个岗位上的职工懂得如何达到要求。第四条是每一个岗位的职工能够达到要求。第五条是使每一个岗位的职工必须达到要求。第六条是集思广益,反复检查,周而复始,完善要求。这是一个很简练而又很有操作性的链条:阐述清楚要求——愿意达到要求——学会实现要求——保证达到要求——监督达到要求——不断完善要求。一环一环递进,一环一环深入,末环与首环衔接,形成良性循环。可谓实在而又巧妙,清晰而又深刻,好记而又好做。
王建明这本书的文风也很值得提倡。书里没有什么套话,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最重要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简练。书中有这样一段话:“1984年以来的全厂职工大会,发言人必须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扣人心弦,绝无废话,短则13分钟,最长35分钟,3000多人的大会,3000多人站立,没有小会,没有走动,聚精神会神,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阴雨绵绵,效果都很好”。我想王建明本人的讲话和文章就贯彻了这种精神。我是搞新闻的,新闻是最求简练的。我常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各方面的领导宣传讲话的重要性,更宣传学会做简练讲话的重要性。把一句新话埋在九句陈话里,你那一句新话也被人们忽视了;倒不如就突出那一句新句,人们会感觉你有水平,而又尊重大家,不浪费人家的时间。一个“罗嗦”在不知不觉中不知损害了多少领导者的威信,而一个“简练”又在不知不觉中不知帮助了多少领导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四)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多地是切实地感受到了王建明的为人。我认为,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是围绕着“做事”形成的,也围绕着“做人”形成的,包括广阔的视野,强烈的追求,坚定的信念,求实的作风,开朗的性格这样五个方面。对于前面四点,我不想再做多述。只想对性格开朗这一条再说几句。
开朗的基础是内心坦荡,只有心里装着事业而没有不可告人的私利的人,只有诚心团结他人而没有损人利已动机的人,只有期望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而没有投机取巧心理的人,才会勇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他是开朗的。
开朗也是领导者一种感召力或号召力。说话欲言又止,态度不阴不阳,让人总是摸不着头脑,总是让人摸不透你的脾气,人家怎么跟着你走?其实,我们只要对生活做一点深入的观察就会发现,大凡把“保官”看得很重的人,说话总是比较隐晦,大凡为事业着急的人,总是直言快语。我非常赞成办事说话的明快风格。实践证明,诚恳的明快,哪怕是明快地批评别人,也并不会伤害别人。因为谁都明白,这是一个为事业为同志掏心窝的人。倒是虚伪的表面的尊重,而实际上即使自己冒湿一只鞋的危险也不肯把人从河里拉上来的人,倒是令人心寒的。
开朗也是一种解脱。当一个企业家不容易,他常常成为矛盾的焦点,体累、脑累、心累总是不断缠绕着你。其中体累、脑累都不可怕,而心累是最要命的。一个最信任的人,却做了最不值得信任的事情;一个曾给他许多帮助的人,却翻脸说你许多坏话;做了一件好事,却“收获”了一些不负责任的流言;患难与共的朋友,却因为一时的利益离你而去……做事业的人不会不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总是耿耿于怀过不去?总是思前想后摆不开?那你还能继续大刀阔斧地做什么事?我看“将军赶路不追小兔”的忽略,或“快人快语,说过就完”的发表,将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当然,我要声明,一个人的缺点是一个优点的延长。在我们提倡开朗的时候,我们又要防止轻率和鲁莽。不过就当前来说,大力提倡开朗是很有针对性的。
最后我要说,对王建明这本书当然也不可评价过高,在学术上还有相当大的加工余地,不然我也就犯了他说的“吹过头”的那种“虚”的毛病。王建明本人还有什么缺点值得注意?还有哪些方面应该提高?我时下也说不清楚,但肯定有。他不算年轻,但也不算年老。以他的素质,还有相当大的发展余地。让我预祝他今后在两种“书”的“写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此文系本报整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