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引用了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盛大的阅兵式上,伴随着气势恢宏的《钢铁洪流进行曲》,首次亮相阅兵场的战旗方队接受检阅。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面面光荣的旗帜,瞬间唤起我们对一段段辉煌历史的追忆。
“杨根思连”连旗就在这百面战旗之中。翻开中国人民志愿军名册,杨根思位列榜首。71年前,杨根思作为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奔赴抗美援朝战场。那一年,他刚满28岁,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是社会的价值标杆。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需要英雄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英雄精神。我作为来自英雄的故乡——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的一名公安干警,是在学习英雄中成长起来。
如今,再次探寻英雄往事、追忆先烈壮举,更应该踏着英雄的足迹,大力弘扬英雄精神,以英雄楷模为榜样,立足本职、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争当百姓心中的“警察英雄”。
发扬“三个不相信”精神贵在“干”。工作中出现困难,我们要知难而上;出现突发事件,我们更要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可以说,只有“干”,才能显示我们公安干警的本来意义,才能检验我们的优劣,才能提高的水平,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向心力。我们的形象就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来的,是流汗甚至流血流出来的,是奉献心血和智慧献出来的。我们只能在“干”中获得,只能在奉献中获得,而不能有其他途径。
走进杨根思烈士陵园,迎面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塑像:他一身戎装,左手攥拳,右手紧抱炸药包,背依山体,脚踏侵略者钢盔,坚毅的眉宇间尽显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英雄壮举,并非偶然。杨根思烈士陵园陈列馆内,大量史料照片详细讲述了杨根思的成长历程。出生于1922年11月26日的杨根思,有一个苦难的童年,7岁时父母双亡,从小和哥哥相依为命,在地主家当过长工,在上海给资本家当过童工。1944年2月,杨根思回到家乡,参加新四军。
1950年11月29日,朝鲜长津湖下碣隅里东南面,在小高岭战斗的最后时刻,他埋伏在高地上,当美国兵快到山顶时,已负伤的他抱起一个炸药包,拉响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他用生命捍卫了小高岭阵地,也为夺取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坚守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正是在杨根思烈士的影响下,志愿军后来出现了包括黄继光在内上百个杨根思式的英雄。
杨根思靠自身过硬的素质和胆识,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300余次炮火洗礼,屡建奇功。在郭里集战役中,他主动请缨,运用所学爆破技术炸毁敌人的碉堡,为新四军顺利突围打开通道,“爆破大王”的美名由此在部队传扬。在赴朝作战前的动员会上,作为一连之长,他向战士们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三个不相信”精神——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面向新时代,就是要大力弘扬“三个不相信”精神,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立正,向右看齐!”“老连长,我们来看你了!”这是70多位老兵用军人的最高礼节来祭奠他们的老连长。“杨根思连”第18任连长、泰兴市公安局督察大队副大队长翁海林说,老兵们来自天南海北,都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曾在杨根思连服役的老同志。60多年来,“杨根思连”始终是全军的一面旗帜,不管是干部还是战士,来到这个连队都会引以为豪。
“三个不相信”精神是笔宝贵财富,战争时期是战胜强大敌人的思想武器,进入新时代是激励我们公安干警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磨刀石。
如今,在我们泰兴公安战线,“三个不相信”精神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有的部门组织到杨根思烈士陵园集体现场学习,聆听《榜样的力量》专题党课,探寻“三个不相信”精神的动力源泉。好多同事在学习笔记中这样写到,“守初心担使命,就要像杨根思那样‘这辈子都交给党’,始终忠诚于党;就要像杨根思那样‘人在阵地在’,始终勇于担当;就要像杨根思那样勇当‘爆破大王’,始终善于斗争。”
英雄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公安人奋勇前进,肩负起建设“平安泰兴”的神圣使命,凝聚起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推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江苏省泰兴市公安局 叶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