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让战略新兴产业“兴”起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江苏省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认真践行“生态美、业态优、形态新”立区理念,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着力强化组织保障、产业生态、创新能力、投融资环境、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开启高新区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服务 抓协调组织保障“强”起来

  加强组织领导。2008年成立以来,泰兴高新区始终坚持环保产业园区定位,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推动发展。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牵头实施的工作专班,专题负责节能环保产业顶层设计、工作推进相关工作。园区先后获评江苏省环保科技产业园、国家级环保服务业试点园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节能环保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江苏省科技企业加速器、江苏省众创空间、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健全工作网络。成立园区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工作小组,由管委会副主任担任“链长”,梳理、绘制产业图谱,制定工作计划,责任分解落实到招商、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等条线部门,共同做好节能环保产业的项目招引、规划建设和企业培育等工作。

  推动统筹发展。园区定期召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会议,通报各项指标监测、企业运行和项目建设情况,会商需要协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转质态 优形态产业生态“靓”起来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2020年园区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增至64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3家、占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50%,涉及污水处理、烟气治理、土壤检测等领域的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和服务总成套,基本形成相对完备的环保产业格局。2020年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开票62.12亿元,占全部工业开票51.75%,同比增长15%。

  产业基础全面覆盖。通过做优产业形态,初步形成以南极机械、亚太泵阀为代表的污水处理,以蓝电环保为代表的烟气治理,以国泰环境、河海给排水为代表的固废处理等重点领域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及资质总承包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在《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所列的108项环保装备中,园区产品涵盖了其中的58项。

  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超300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枚,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各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拥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绿色之星3个;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2个,科技小巨人、专精特新产品2个,首台套 2个。南极倪氏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获得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唯一金奖;蓝电环保烟气治理装备在有色金属行业占据95%的市场份额;亚太泵阀高效节能型大功率潜水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增动力 激活力创新动能“新”起来

  重点企业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园区加大政策引导、激励力度,鼓励企业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力度。2020年亚太泵阀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江苏大学合作开发新型污水处理用潜水搅拌机,正与水利领域权威茆智院士接洽合作事项;科兴电器抢抓国家电网特高压“新基建”建设机遇开展智能化设备升级、积极申报五星级上云企业,11万伏高压直流电互感器项目正在筹备中;河海给排水在继续巩固泵船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新研发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综合利用处理装置;源泉泵业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合作开发新一代QW型潜水排污泵的研发及产业化;迪泰克与南京工业大学开展煤矸石智能分选设备及系统技术合作;昂格生物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利用绿色化技术和工艺改进,实现原子经济性和绿色环保性;南极机械倪氏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相关国际认证工作已进入实船试验阶段,正在申请美国USCG证书形式认可。

  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高新区与郑州机械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立江苏中工高端装备研究院,对省级减速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深化改革,对照创建国家级机电产品监督检验中心目标要求,筹建全国减速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星减速机标准工作组,进行行星减速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修订。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成立南理工泰兴智能制造研究院,引进南京中高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博士集团等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帮助节能环保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和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正在推动南极机械与高从楷院士团队合作开发新型海水过滤膜。

  引活水 多层次投融资环境“优”起来

  高效运营绿色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坚持政府引导,突出企业主导,加快全市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节能环保科创项目落地泰兴,打造泰兴市绿色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提供“股权投资与资产管理、科技贷、证券化咨询”等科技金融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孵化落实、技术改造升级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引进包括基金管理公司、供应链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内的多层次主体,借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促进优质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2020年成功引进江苏皓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苏为川盈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泰兴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泰兴绿科优选投资、智云卓选投资、为川环保产业基金等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基金,资金规模8.5亿元。

  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推动“苏科贷”、“科技贷”、“人才贷”和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惠企行动,着力创新打造各类惠企金融产品,推动园区节能环保产业人才、技术、资本有效对接。2020年,累计为6家企业提供苏科贷、科技贷、人才贷5100万元;为53家企业提供了4.8亿元的融资担保。

  提档次 优环境人力资源“聚”起来

  着力打造全市人才高地。按照泰兴市委、市政府集中优势力量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市创新特区的工作要求,完善园区“空间+服务”“三基地五中心”建设内容,并面向全市部门、乡镇(街道)、园区做信息发布、引人才入驻、招项目孵化,确定“科技人才1110战略”,通过细化目标责任,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工作体系。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南理工合作共建的泰兴智能制造研究院,吸引了一批创新人才团队和创业高管团队,合作成立了赛伯乐绿科投资基金,正在加快筛选一批高科技节能环保孵化项目入驻中试加速,2020年孵化落地产业化项目3个。依托江苏中工高端装备研究院,加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机械研究所合作,建设国家级机电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开展行业标准修订、特种电机试验测试、传动机械问题解决方案、高效大转矩永磁电机产品开发等服务,推进行业资源有效匹配,为行业技术迭代、科技革新提供硬支撑。与中国技术创业协会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联盟共建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本服务(泰兴)工作站,助力人才能力提升、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完善离岸孵化科技创新体系,高质量运营高新区上海大学绿色技术育成中心、上海虹桥创新中心等离岸孵化基地,链接全球智慧资源。积极搭建“政产学研资介用”合作平台和活动舞台,全年主办承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20余场,创成省级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市级公共服务平台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帮助节能环保企业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8项,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校企联盟7家。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园区精心打造省级特色双创小镇——凤栖小镇,2020年省年度考核获得优秀等次,小镇活力指数继续名列前茅,位列全省小镇第二位,成功入选“中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小镇常态化开展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打造凤栖“双创”活动品牌。2020年成功举办和承办首届江苏省级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大赛、“智汇泰兴 产才融合”未来产业工匠培育对接活动“创新+金融”赋能科创项目成长项目路演等创新活动20余场;突出产城融合,成立园区智慧交通管理中心、物管中心,完善区内交通、安保联防机制,加快提升和管理好以凤栖湖为中心的自然生态景观区、风光带和植物园,进一步提高园区创新生态功能品位;全面提升园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企业家俱乐部、博士俱乐部建设水平,进一步优化法务、金融、政策咨询、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等各项服务,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组建足球俱乐部、萨克斯俱乐部、网球俱乐部、中格文化交流中心等,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分享交流、宜居宜生的空间,构建完善的服务生态圈。  (吕友 王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