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北重集团 “买单”式培训 变“输血”为“造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郭新燕

1.jpg

  国以才而立,企以才而兴。如何实现“人尽其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重集团”或“公司”)围绕管理、技术、营销、技能四支人才队伍发展需要,给职工提供“量身定制”式培训,职工按需“点单”,企业硬核“上菜”,“买单”式培训将“输血”变为“造血”。

  “用完了一支笔芯,记满了一本笔记本,拍了很多照片,全身心在精益班组知识培训班上‘充电’。这次的培训既有授课又有交流,学习氛围很浓厚,对我而言收获很大。”培训会场上秩序井然,授课老师娓娓道来。台下职工奋笔疾书记录着。“类似这样的培训,在公司经常上演。”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506车间数控一班班长张月雷说。

  公司逐年攀升的培训满意度,就是体现培训成果的“晴雨表”。

  定制课堂——让培训更精准

  职工的技能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高度,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北重集团通过问卷形式组织培训需求调研,创新培训模式,坚持“边理论、边实践”的原则,进行体验式实景演练,采取工匠讲堂、集中培训、研讨交流等形式,持续学、跟进学、反复学、贯通学,将课堂搬到一线。

  公司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结合生产方式,实施“订单式”精准培训。通过开展多元培训,定期举办开放式“订制课堂”,制定“营养菜单”。开设教学练兵、实训操作,一批掌握高新技术、复合技能,能够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的专业人才扛起各个专业岗位大梁。

  公司以“派出去、请进来、用起来”的方式促进产培结合,外聘专家来公司进行现场集中授课,实行精准“滴灌”培训。防务事业部通过选派51名相关业务骨干分两批次参观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邀请刀具厂家专家现场讲解,引入特色操作法推广学习、一线征集生产短板进行集中培训研讨,讲、练、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环环相扣,使参训人员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维、储备了知识,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

  防务事业部提出“工作现场就是创新的战场,生产难题就是创新的课题”理念,定期举办“创客”活动,分享技术创新成果,实现共同提高。

  公司把技术比武作为提升职工素质的有效载体,大力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导师带徒、高技能演示、先进操作法征集”等活动,让每一名职工有出彩的机会,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工人实现由“技能工人”到“技术工人”的跨越,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优秀职工队伍。

  多年来,公司以赛促学、以赛代练、“以赛代训”,在“赛马”中“相马”,承办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自治区、包头市各类工种比赛累计50多次,100余名技能人才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强化了自身“造血”功能。

  线上培训——拓宽培训渠道

  受疫情影响,公司将安全、质量培训转至线上。这种无接触培训,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帮助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渠道。

  在线直播、实时互动、教师答疑,如今开展“线上”培训的形式愈发多样灵活。

  公司以“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为主线,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人员的素质与水平,组织青年职工参加新型学徒制线上培训。

  公司通过网络形式组织了世纪名家讲堂、企业高质量发展、法律风险防范等专题学习班。2020年,组织177名领导人员参加兵器工业集团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线上培训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解读专题培训。

  防务事业部在疫情期间,充分利用国家人社部及自治区人社厅免费开放的职业技能线上教育培训平台、联合安全环保部利用“应急驿站”APP、公司人力资源部申购的“云端学习”平台等网上站点,将培训“面对面”变为“屏对屏”,组织职工进行“线上”学习。

  因材施教——让培训更有效果

  近年来,北重集团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持续改进和优化人才培训体系,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定位和三大核心业务发展,突出“高精尖缺”,坚持需求导向,积极培育优秀人才。

  公司树立“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以职工素质能力提升为核心,创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手段。

  公司依托“承启计划”,因材施教,制定不同层级职工的“学习地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

  公司采取“流动课堂”“班组微课”“技艺展示”等方式,针对技能人员开展各类培训,让培训更有效果、更出成效。

  根据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要求,2020年对现有人才进行全面盘点和余缺分析,基本明确公司未来3-5年的人才需求。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公司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公司共完成1600多名技能人员的培训和等级认定工作,畅通技能人员的发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