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8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广东电商精准扶贫覆盖全部省定贫困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昌道励

2.jpg

●一位带货“网红”站在田间,向观众介绍湛江遂溪县大家村的火龙果。 罗斌豪 摄影

  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番薯、南瓜、冬瓜、柚子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产品上贴着的二维码尤为醒目。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了解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比如农药肥料记录、产品品牌、生产企业行业资质认证、销售渠道信息等。这使产品品质有了保证,网络销售也节节攀升,成功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这是互联网赋能农村农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缩影。目前,广东以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为主要抓手的电商精准扶贫工作已覆盖全部省定相对贫困村的超百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第三方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内各示范县农村电商高速发展,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已达46.49%和33.13%。

  电商进村打通农特产品“出山路”

  据南方日报报道,“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联网后,坐在家里就能赚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韶关市仁化县,黄坑互联网农业小镇镇级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感慨道。过去,由于网络不通,特色农产品外人无从知晓,“而且网络信号不好,村民想返乡创业都难”。

  村里接网后,许多村民利用互联网建起了电商平台,将贡柑、马蹄、芋头等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售卖,销量翻了好几倍。近年来,随着乐村淘等特色农村电商品牌进驻,黄坑互联网农业小镇的电商产业扶贫驶入“快车道”,近3年销售贡柑等农特产品近2000万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农特产品销售难一直是困扰农民的瓶颈。交通和信息闭塞,导致贫困地区很多优质土特农产品“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电商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接向城市餐桌,为农特产品打通“出山路”。

  近年来,广东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80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11651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其中省定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达2253个。各电商服务中心和站点提供县域电商规划、产品对接、电商培训等各类服务,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提供便利。

  而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在农村大地快速普及,电商扶贫新模式不断涌现。尤其是经历疫情冲击后,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卖遍全国。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很多事情一个手机就全部搞定了。”在湛江遂溪县大家村,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的村民陈国才,如今已成村里的火龙果种植达人和电商销售能手。

  迎上农村电商的风口,他的订单越来越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火龙果种植地从原来的2亩扩大到20亩,家庭年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他和家人也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直播带货等新模式的普及,不仅为农特产品的销售增添了新渠道,也提升了村民利用电商增收的技能。与此同时,广东各地也不断加大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各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电商培训已超10万人次。

  电商赋能推动农村全产业链转型

  早上5点前,高州市曹江镇华坑村村民吴进平已采摘好当天的荔枝了。经过人工剪短枝、挑刺果,机械二次分级挑选后。这些荔枝被送入预冷中心预冷2小时左右,等果肉温度降至10—12摄氏度后,被装入特殊定制的保鲜袋,加上冰块装进泡沫箱,再通过快递空运到全国各地。

  “这样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吃到荔枝原有的新鲜口感。”在茂名“荔枝大王”品牌创始人陈小敏看来,电商扶贫要有可持续性,最重要的是确保产品品质,同时让荔枝的种植、分选、储藏、包装等各环节都肉眼可见。

  2017年起,他在茂名高州承包了1000余亩荔枝基地,并联合10个大型果场及100名荔枝专业户,以确保荔枝产量与高质量。同时,建立了荔枝的恒温预冷中心,投入建设荔枝分拣中心。

  “荔枝品质好,卖的价格高,我们的收入才有了稳定的保障。”吴进平说,不少贫困村民都加入了“荔枝大王”品牌的团队,负责采摘荔枝,年收入有8万—10万元。

  正如陈小敏和吴进平所言,在电商助力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出山的过程中,农特产品的品质极为关键。如何保证产品的品质和标准化,在供应链、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如何提升服务和运营能力等,都是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全省各地,从政府到企业、个人等各环节,都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河源制定了紫金茶叶、春甜桔、红肉蜜柚、连平鹰嘴蜜桃、和平猕猴桃等系列农产品种植技术规范,规范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的标准,同时建立了涵盖47家企业的品控标准化体系或质量追溯体系。

  如今,汁多味美的猕猴桃不仅深受国内采购商喜爱,还于去年首次走向迪拜等海外国家。“这得益于农产品供应链和营销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优势产业和品牌才得以不断壮大。”河源市和平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耕客和礼”区域公用品牌,该县制定了猕猴桃出口标准体系和推广协议,不断提升品牌和质量,完善产供销和深加工一体化模式。

  电商赋能,推动农村全产业链转型。在梅州市五华县,从深圳招商引资回来的即刻科技落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农村各个销售门店的数量和范围,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让其摇身一变成为“农村智慧服务门店”。

  然而,单有零散的网点还不够,如何“串珠成链”,彻底盘活农村销售网络?为此,即刻科技启动“IC村链”项目,让农特产品通过“智慧农村B端服务点”直接触达C端用户。目前,“IC村链”已覆盖梅州4个县,拥有1200多个“智慧农村B端服务点”,累计带动农产品销售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