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煤炭企业如何蝶变“高新技术企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马鹏武 李娜 弋永杰

  煤炭企业因事故多发,而被一些人“谈煤色变”。煤炭企业能够华丽转身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引领发展的标杆吗? 最近,山能淄矿亭南煤业公司顺利通过陕西省2020年第三批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标志着该公司由此正式迈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这些是如何做到的?

  科技人员占53.8%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核心人才是核心生产力。创优了环境,还必须注重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引、选、培、用。”该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唐忠义介绍。他们组建了机电、技术2个人才库,选拔80余名优秀人才,以发放津贴和优先评优、晋级等方式,鼓励有“真功夫”的人站出来,率先垂范、坚持创新,深入现场解决各类难题。

  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提升青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他们组织青工与班子成员、区队班子签订“师带徒”协议,进行多维度“传、帮、带”。同时,他们还结合实际,制定了《青年成长“积分制”管理办法》,建立了“青工个人成长档案”,以“业绩作风”为主,“学习培训、业务技能、创新创效、志愿服务、文化活动”为辅,从6个维度、13个类别、37小项,对青工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评价考核和“精准画像”。

  该公司青工刘彦强、程帅、李麟波3人因能力业绩突出,被该公司聘任为队长助理,与区队长一道,共同参与区队的管理工作。目前,该公司有大专以上科技人员775人,占总职工人数的53.8%。

  产学研用结合 成果频出

  2020年12月3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学会组织开展的2020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公示了获奖项目名单,亭南煤业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高阻矿井易自燃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通风防灭火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被评为二等奖。这只是该公司与合作伙伴进行创新合作的一个缩影。

  亭南煤业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构建企业创新链、优化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煤科工集团等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创新专利申请、成果鉴定、项目申报、科技培训等合作互动。并聘任13名外部专家,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自身防灾治灾水平,针对人员定位、精准探测、水仓清淤、辅助运输等难点提出解决方案。

  近年来,该公司先后与国内2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60多名知名灾害防治专家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开展了100余项课题研究。在原有瓦斯、防治水、开采3个集团公司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他们投资52万元,完成冲击地压防治研究平台建设规划及附属实验室建设,创建升级为集团公司创新平台。同时,他们将瓦斯综合治理及利用研究所升级为咸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井下生产现场、机房硐室、加工车间等区域建立实践教育培训基地,定期开展现场业务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

  为催生创新灵感,绽放智慧火花,他们每周组织一次“技术沙龙”,每月一次专题会议,进行“集智攻关”。并依托公司“智慧党建·数字亭煤”综合管理平台,建立起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面向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开放共享,促进企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020年以来,该公司先后申报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获得授权82项;发表科研论文32篇;完成5项科研项目鉴定。《国有煤炭企业数字化智能管控平台构建与实施》《高瓦斯矿井“五级六步”安全隐患闭环管理体系》分别荣获“2020年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二等奖。

  科研资金营收占比3%

  坚持科技兴企,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投入。“我们制定了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采取‘控制底限,不设上限’的模式,坚持每年投入科研资金营收占比满足3%,为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2020年12月20日,该公司财务总监于克典介绍说。该公司始终把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资金投入的第一序列。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翘边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重新制定了《自主创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每月抽选7名以上相关专家对项目的实用性、创新性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按照10000元、8000元、5000元和2000元每项的价格进行收购,有效激发了全员创新热情。截至目前,该公司奖励自主创新项目70个,兑现奖励320人次,发放奖金40.8万元。完成内部技术交易26项,交易金额16.2万元。

  鼓励广大干部员工人人争当“创客”。每年度集中开展一次科技创新表彰大会,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管理创新项目、优秀论文等进行隆重表彰奖励亮晒。2020年以来,共评选出4个科技创新先进单位、2个管理创新先进单位、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10名技术创新能手,并将在近期进行表彰奖励。

  同时,他们还将创新作为破难题、挖内潜的“法宝”。2020年以来,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闫立恒通过优化放煤工艺,创造性推行“多放煤、少放矸”工艺,实现了每循环原煤产量增加7%,矸石混入率降低3%,累计多回收商品煤产量34万吨,矸石量减少6万吨,矸石外排费用减少8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