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登军
他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从小深受父亲袁瑞林的影响。父亲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 他记得上初中时,父亲推荐他认真读一篇《学习董加耕,扎根在农村》的文章,并要求向董加耕学习。上高中时,他写了一篇《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的作文,被学校作为范文广泛传诵。董加耕作为那个年代扎根农村的知青典型,他的事迹曾经影响了千千万万青年人。
正是受董加耕的深刻影响,高中和大学毕业后,他两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村工作。为此,他先后放弃了去县城邮电局、公安局和乡政府工作的机遇,回到了村里,一干就是30多年。
30多年来,他从一名工人成为村办厂的厂长,从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成为村党委书记,从一名默默无闻的青年成为“泰兴市十佳村(居)党组织书记”、“泰兴市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泰兴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泰州市青年兴业领头人”和泰兴市人大代表、泰州市政协委员。
他,就是江苏省泰兴市张桥镇西桥村党委书记袁卫东。
图为西桥村党委书记袁卫东(左)和原村党委书记袁瑞林
做“董加耕”当好村民奔小康的带头人
1987年,袁卫东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集体企业。从一名普通职工,随后成长为技术员、技术厂长、厂长、集团公司总经理。
1995年,他从扬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出人意料的是,他又回到村办企业。同学们质疑他,一个生存艰难的村办企业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他的回答很简单、明了:“上大学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开阔了眼界,让我工作更有底气,更有后劲。我不回村工作,怎么对得起生我养我育我的父老乡亲?”
再次回到村,他积极参与了村办轧辊厂的创建工作。2000年,他担任轧辊厂厂长期间,前后进行了4次重大技术革新。有时,他深更半夜驱车赴无锡一家外资企业,跟夜班师傅学习浇铸工艺。回村后自行设计了高效节能的自动化定量浇铸工艺,实现了生产流程自动化,一下子使产品合格率从50%提高到99%,每年为企业增效500万元。2001年,工厂销售值从800万元上升到2000多万元。
他参与起草制订轧辊产品国家质量标准,201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和行业标准化委员会向全国颁布实施。西桥轧辊厂也由此发展为全国粮食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今的西桥轧辊厂已拥有2000多万元固定资产。
以工哺农,为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使西桥村成为江苏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为泰兴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村”。同时,为100多个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使一批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在家门口上班,得到了固定的经济收入。
2016年9月,袁卫东带着镇党委的重托和众乡亲的信任,接过父亲袁瑞林身上的担子,“接力”担任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为了不断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他对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扩大了市场销售,每年增加了300多万元销售额。他想方设法盘活闲置厂房,为集体增加租金收入20多万元。近4年来,企业利润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达30%。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80万元。
西桥村是闻名的银杏、柿子果木村。产柿子个头大、产量高、品质好,相当甜蜜,是村民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为了帮助村民解决柿子销售难的问题,在袁书记的提议下,村里成立柿子销售合作社,建立电商销售平台。他亲自率领干部跑苏南批发市场,办展销,订合同。每年成功举办“柿子节”,打开了柿子销路,提高西桥柿子的品牌效应,让村民增加经济收入,亩收入达到7000多元。2020年,全村村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难怪靠柿子摘帽后的贫困户说,“日子就像柿子一样,甜!”
大学生刘晶夫妇回村创业有困难,袁书记帮他们解决了10亩用地,并免收5年租金支持他们起步。小夫妇俩的“亦花亦水”多肉植物培育基地销售规模不断扩大,从当初的10多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万元。富裕之后,他们还主动吸纳4名低收入户打工,帮助他们脱贫。现在,全村69户122 人建档立卡全部脱贫。
图为西桥村党委书记袁卫东(左)在多肉植物基地指导工作
做“董加耕”当好村民嘘寒问暖的贴心人
“一心为民办事,排忧解难好干部”,细心人发现,在袁卫东办公室挂着这样一面锦旗,是一位上访户送的。
用他的话说,这面锦旗挂在这里,时时提醒诉自己,要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
“我上任后,第一天去走访贫困户时,看到他家的状况,眼泪止不住掉了。”袁书记回忆,这位上访户孤身一人,又患了重病,住的是危房。随后,在村集体出一部分的基础上,他带头并动员亲朋好友捐款,共拿出十几万元给他治病,帮他翻修了房子。现在他逢人经常说“村干部好,共产党好”。
袁卫东和他的同事们以村民为中心,视群众利益、生命健康为己任,让更多的村民得到了温暖。
鞠西组70多岁的顾春英老人和她的女儿,至今还记得,“是袁书记给了老人第二次生命”。原来,4年前,袁书记到她家走访交谈中,发现老人鼻腔流血,听老人说头痛脑胀难忍,当时儿女们不在身边。袁卫东毫不迟疑,当即开车送她去人民医院就诊,缴了相关费用,被诊断为鼻咽癌,必须住院手术。他一面安慰老人,帮助办理住院手续,联系手术医生,一面与患者子女联系。直到患者的女儿赶到,他才离开医院。
西桥村二组村民刘某,时常惹是生非,妻儿离他而去,他孤居在危房之中。邻居称他“可嫌又可怜”。不幸,刘某患了胃癌。袁卫东没有嫌弃他,带头捐款,筹集了6000多元医疗费和7万多元建房费,为他翻建了三间瓦房。刘某深受感动,变成了循规蹈矩的村民。
袁卫东总是这样时刻把弱势群体的冷暖挂在心上,把村民当家人,处处照应周到。村民王二龙说,他跪过天地、父母,跪干部还是第一次。前年,是袁书记让这个孤独老人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袁书记免费帮他安装了自来水和抽水马桶,送他去住院4年。每年还隔三差五的来看他,走时还留下500到1000元、5000元不等。2019年村民戴某一家三口患癌,又是袁书记和村民们捐款6万多元,帮全家人治病。2020年12月29日,天气大幅度地降温,袁书记自己拿出36件棉衣,分别送给6个贫困户家中。
袁书记是一个很热心肠的人,许多村民和他的同事这样说。2008年,他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2000元,捐特殊党费1000元;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他为低保、五保等困难户送上抗疫物资,向红十字会捐款5000元,支持疫情防控。
做“董加耕”当好村民幸福生活的引路人
以自身思想上“热心”对待这份责任和担当,言语上“诚心”对待每一个群众,行动上“真心”回应群众的期盼,来赢得村民的“开心、放心、顺心。”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袁卫东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履职4年来,尽力为村民办实事。大力整治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村民出行和居住的满意度。近4年来,投入1000多万元,拓宽村内干道1000米,为村民安装路灯近200多盏。新栽行道树8000多株,新增绿化面积近2万平方米。治理内河22条,新建扩建桥梁4座。村民无不竖指称赞,不要问新书记怎么样,只看村庄变化引人瞩目:道路宽敞,绿树成片,林茂果硕,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经济发展,村民富裕,处处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西桥村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森林示范村”、“江苏省创业型村”、“江苏省健康村”、“江苏省文明村”等多个称号。
最近,他代表西桥村干部群众给泰兴市委书记刘志明去信,汇报了西桥村近期和中长期的发展思路、规划,得到了刘书记的肯定。他想充分擦亮西桥“国家级生态村”的品牌,结合市区镇海路南延和常泰高速互通落户西桥的显著交通优势,在高速路的内外侧,对全村的一二三产业发展走向重新布局,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乡村度假、休闲运动、特色餐饮、健康养老等产业,着力打造“全域产业的全国旅游示范区”,让西桥村和张桥镇成为泰兴美丽的南大门。
如今,他正在着手创新思路,全新谋划,委托南京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十年发展规划,分批实施,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等,打造一个更加幸福美丽的新西桥。
为民扎根家乡,为民排忧解难,为民谋求幸福。30多年来,袁卫东以实际行动学习“董加耕”。村民口碑见真情:“卫东是我们的好当家人。”但他并不满足,还要继续做下去,当好一辈子的“董加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