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全力推进绿色发展
■丁海容 韩菁
新年伊始,格林美(江苏)钴业公司新产品掺杂球形四氧化三钴进入中试阶段,高性能钴酸锂材料项目设备加紧安装,今年一季度将投产。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春秀告诉笔者,预计2020年产值较2019年同比增长3%,超额完成格林美集团年度目标135%。
博瑞医药(泰兴)生物原料药和制剂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5亿元,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封顶,车间也已经在设备安装阶段,预计今年3月份进行试生产。项目负责人赵湘东介绍,达产达效后将形成年产58吨原料药产品、9.6亿片固体制剂的生产能力,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料药和固体制剂制造基地。
泰兴市政府副市长、泰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吉勇告诉笔者:“近年来,我们园区坚持协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高品质特色现代产业园区。”
近年来,泰兴经济开发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调优发展思路,明晰发展定位,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迈进,积极构建以精细化工为支撑、以新材料和健康美丽(医药日化)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保障,自主可控、特色鲜明的“1+2+X”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以质取胜的全面转型,以改革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全力打造世界级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年来临,泰兴经济开发区立足当前、着眼全年,摁下“快进键”,紧盯短板指标,紧扣项目攻坚,对园区内32家骨干企业、113家规上企业的产值、销售、利润、工业用电量等主要指标进行重点研究,将各项指标同比下滑幅度明显的企业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并对其开展调研,提出有效破解举措,力促企业迅速扭转局面,为今年首季开门红奠定坚实基础。去年1-11月份,泰兴经济开发区新开工和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均为15个,累计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718.1亿元,工商税收32.47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国税开票800亿元、工商税收收入34亿元,进出口总额26.5亿美元。
据介绍,泰兴经济开发区为贯彻“健康长江行动”方针,实现污水处理达标后通过湿地进行生态过滤进入水系,配套建设了尾水净化生态湿地,对污水厂尾水进行深度净化。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高级工程师王永平介绍,目前该污水厂每日污水排放量达8.5万吨,污水处理达标后通过湿地进行生态过滤进入水系,避免尾水直排对长江水质造成不良影响。“现在,污水处理厂的达标尾水通过地下管道进入缓冲区,经过净化后,水质明显提升,主要指标相当于从地表水劣V类提升到Ⅳ类。”
据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朱为祥介绍,“泰兴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尾水净化生态湿地工程总投资已经达到1.1亿元,占地面积230亩,已建成80亩,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建成。园区将同步实施水环境系统治理工程,对区内7条河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包括疏浚联通、生态护岸、草型生态系统构建等,水域生态修复河道长度33km,约20万m2.大幅度提高区内河流水体水质。”
调优发展思路,更高层次推进产业转型。坚决做好化工企业“减量”工作,对于产业关联度低、安全环保整改不达标、产出效益差的低端产能予以淘汰,全区已关停落后企业41家,为优质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严格项目准入,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初步议、专家评、联合审”的重大项目落户综合评价机制,近三年累计否决拟落户项目78个、总投资682亿元。实施“一企一策”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工艺改进和安全环保提升等技改投入,近三年共实施技改项目186个,有力助推企业提档升级。同时,构建以“5+5”项目计划为引领,“三站三中心”为关键的区域科创体系,加快建立“创新+基金+项目”模式,为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
坚持生态优先,更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致力打造生态环保、智慧透明、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按照“国家级生态园区”创建要求,统筹推进沿江生态、生产、生活规划建设,累计投入170多亿元拆迁14000多户打造生态化园区,持续推进空间布局优化,实现绿地、湿地、林地共建,全力打造长江生态保护屏障,建成沿江12公里长绿色廊道生态湿地工程。在创成“国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基础上,按照实战化要求完善智慧园区功能建设,集成安全、环保、港口等11个方面资源,实现重点防控面智能预警和分析评价,打造“透明园区”;建成河道水质监测站点21个、区域大气监测站点56个和危废动态管理平台;积极构建应急救援体系,投资2.17亿元打造全国一流的重型化工救援编队。放大“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效应,形成“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园区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产业关联度达66%,实现资源多级利用。投资25亿元建设规划面积达2600亩的静脉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建成投运,所有污染物不出园区都可实现自我消化。
守牢环境底线,更高水平推进治理现代化。一方面深化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多元共治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第三方治理“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提升园区污染治理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以“硬核”措施提升治理能力,近两年投入32.2亿元用于建设日处理5万吨工业污水厂、生态湿地、污水管网“一企一管”明管化改造等工程,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实施“绿岛”计划,推进危废暂存中心、中试基地、日化产业园同质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污染治理成本高、达标排放难等问题;完善园区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环境保护精准监管,推进园区绿色发展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