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家庭农场运营的眉山模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余池枫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现了家庭农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分散小农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不高,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适应。随着城镇化发展,青壮年进城务工,农业人口大量朝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老弱化,耕地荒弃现象严重。在我国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有助于解决农村“有地无人耕”、农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是传统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高效对接的重要途径。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以来,我国家庭农场数量倍数级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家庭农场数量已超过100万家。

  四川省眉山市是“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家乡,位于成都平原和都江堰灌区,下辖4县2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传统农业基础较好。为积极响应国家农业现代化要求,实现乡村振兴,眉山市出台了《家庭农场管理办法》和《眉山市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等一系列指导方案。并从土地、资金等硬件入手,不断完善基础服务体系,构建“小农户—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联盟公司”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涵盖了果蔬、园林、茶叶、粮食、水产、畜禽等多领域,既体现出各区县各自的优势,又实现了产业上的互补。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家庭农场运行的眉山模式。

  一是以奖代补,以示范带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和引导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眉山市在全市开展“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场”评选活动,对满足一定资质、规模、效益条件的优质农场授予该荣誉称号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同时眉山市各区县如仁寿县也在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县级示范场”的创建,以完善省市县三级评优体系。此外,各农场可自愿申报眉山市“十佳示范家庭农场”,由市财政给予的以奖代补资金进行重点扶持。通过以上举措形成示范效应,促使小农小户向家庭农场转变,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在外务工人员返乡投身家庭农场,做好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眉山市拥有的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从2016年的10家增长至2019年的52家,效果显著。

  二是“四步机制,三方受益”保障土地流转

  要打造家庭农场,首先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眉山市在多次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农民、业主、政府三方利益的平衡点,推出土地流转“四步机制”,保证全市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第一步,建立县(流转总公司)、乡(流转公司)、村(流转信息员)三级流转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土地信息;第二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让土地流转公开化;第三步,由乡镇、区县政府分级对农业经营者进行评估,并通过预交租金或保证金等方式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第四步,各区县设立风险金,出现风险时由公司进行应急处理。既拓宽了土地流转信息渠道,又解决了传统土地流转模式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高的问题,最终实现农民、业主和政府三方受益。

  三是“两权”抵押破解融资难

  “两权”抵押指的是农民可以利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前期投资大,充足的资金准备必不可少。但是长期以来,农业主拥有的财产如农机具、农作物等无法作为有效抵押物,银行放贷难,这给家庭农场的起步带来了困难。为破解融资窘境,作为农村“两权”抵押融资贷款试点区,眉山市彭山区与人民银行等金融部门积极谋划,加强对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金融支持,确定了农房、农机具和土地经营权等作为抵押财产的创新业务。据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截至2020年7月,彭山区累计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共9.24亿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共计190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的资金问题。

  四是抱团取暖,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规模不大的家庭农场各个分散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依旧会存在缺乏话语权、销售渠道窄、无法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眉山市彭山区大胆创新,将各个家庭农场联合起来组建了彭山区家庭农场联盟,即区属国有企业正兴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力量得到了集中,家庭农场实现了抱团发展,在农业生产中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在市场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彭山区还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区域品牌——“彭山田野·礼”,通过举办节会等手段加大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了明显的品牌聚合效力。不仅入驻淘宝、当当等电商平台,还与市内沃尔玛、大润发等多家大型商超签订了供销合同。为了维持品牌形象,保证品牌质量,联盟建立了农产品溯源体系,引导家庭农场逐步走向标准化、专业化种植,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之路。

  五是提升人才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家庭农场是采用现代化技术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经营形式,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是家庭农场概念的核心。根据郜亮亮等在《什么样的农场主在经营中国的家庭农场》(《农业经济问题》2020年第4期)中的研究,中国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平均年龄47岁,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50%-6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约10%,至少30%为高中学历。因此农场主们普遍存在着农业科学知识、管理知识相对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是决定家庭农场能否长久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9年10月,为培养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彭山区在眉山岷江现代农业园区内组建乡村振兴学院。通过统筹培训计划,整合协调培训资源,截至2020年7月,学院先后培育新村民、寿乡才俊等230余名。学院储备师资300余名,包括省内外高校和全省党校系统的专家教授、土专家、企业家以及先进典型。依托学院周边万亩柑橘、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打造乡村振兴精准课程。授课采用多种形式,既可在课堂中教授,也可以深入产业基地,让学员和专家教授在院坝里、在田间面对面讲授。有了乡村振兴学院这个平台,彭山区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实践“双百计划”,让高校学生也能够切实地参与到现代化农业中来。

  在推进家庭农场的进程中,眉山市在多个环节保驾护航,敢于走得更快一点,思考得更深一点,走出了具有眉山特色的家庭农场之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是眉山市解决土地流转路径不畅、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的法宝。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既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又实现了各类农村资产的创新放活。经过探索实践,眉山市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现代化氛围,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眉山经验和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