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周刊特约撰稿人 陈卉缘/文
“舜宇”这个名字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是“福布斯企业2000强”“中国民营500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华为供应商”等一个个标签,却让这家公司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变得丰满起来。
今年3月,浙江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公布上一年的业绩: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实现总销售额378.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
这不是一家建造高楼大厦的企业,更不是一家制造航空母舰的企业,而是只凭小小的镜头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打造出数百亿产值的企业。这家企业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竟能取得如此骄人的发展态势?在这些数字背后,又有多少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这家企业?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国光电之星》,为我们揭开了心中的这些疑问。该书的作者陈博君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将舜宇集团35年来走过的波澜岁月缓缓道来,细腻的描写令我们仿佛重走了一遍舜宇的创业发展之路。35年的发展历程并不算漫长,但正是因为在这并不太长的时间里,舜宇实现了从0到300亿的成长,才令人不禁感叹其腾飞速度和背后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细读全书不难发现,从创业伊始“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努力”的执着,到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从不断升级的“两个转变”方针,到主动接轨国际的“名配角”战略;从“共同创造”的企业文化建设,到“千亿计划”宏伟目标的提出与实施……舜宇集团发展所走过的每一步,早已将优秀的精神、理念、文化、品格汇成了一套经典的范本体系。
在一贯追求“大”、崇尚“快”的中国,在宏观经济热得发烫之时,在人人争相做“加法”之际,舜宇的当家人却能抵挡各种诱惑,果断砍掉转行金融、房地产的机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潜心于光电制造业的精耕细作,致力于光电零部件的创新创造,这成为其带领舜宇走上成功的最大秘诀。就在舜宇决定聚焦本业的第二年,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出版了《隐形冠军》一书,在一定程度上,为舜宇的战略做出了绝佳的注脚。
在企业蒸蒸日上之时,不忘企业发展之初心,以“钱散人聚”的产权理念和制度,以及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防止企业家族化,将老员工、中高层管理者和公司骨干化为股东,使他们的命运都与舜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些都形成了舜宇乐于分享、共同创造、齐心协力、和谐上进的干事氛围,主人翁的自豪感写在了每一名员工的脸上,从中焕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助力舜宇在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正是因为这份“谋”后的定力,“踏石留印”的恒心,充分彰显了这家民营企业为振兴民族制造业的那份责任与担当,诠释了舜宇为何能笑傲江湖、展翅腾飞的底气与资本,这也许就是这本《中国光电之星》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