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城市的第一梯队,万亿、准万亿GDP城市有多少已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迈入高收入门槛?
2019年末,GDP达万亿元的城市有17座,按照GDP突破万亿的时间顺序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长沙、无锡、宁波、郑州、佛山。
此外,2019年末GDP总量在9000亿元区间的城市有7座,分别为泉州、东莞、济南、合肥、福州、南通、西安。
由于2019年末,GDP在8000亿元区间的城市“断档”。因此,上述24座城市可谓中国城市的第一梯队(不含港澳台地区)。
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文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定量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中等发达国家”并非国际通用概念,世界银行惯用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类型(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且已将高收入标准从2019年的1.2375万美元,提升到1.2535万美元。
由于中国的GDP与GNI差别较小,为数据获取便利性,本报告中以人均GDP取代人均GNI。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1.03万美元,但上述24座GDP万亿、准万亿城市中,已有23座城市的人均GDP超过1.25万美元,达到高收入标准,可称为“高收入城市”。
需要注意这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高收入是以人均GDP为标准来衡量城市的发达程度,而非是以人均收入为标准来衡量城市的收入水平。
若根据世界银行对于高收入经济体的排名,又可进一步划分出人均GDP达1.5万-2万美元、2万美元以上两个档次。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用这一划分方式,对于高收入城市作进一步分类。截至2019年末,国内有10座城市在人均GDP在1.5万-2万美元之间,10座城市在2万美元以上。
其中,深圳高居首位,接近3万美元标准。重庆是24城中唯一未跨越高收入门槛的城市。
在23座高收入城市中,深圳有望在“十四五”开局之初,将人均GDP提升到3万美元以上。
深圳在此前已提出2025年GDP超4万亿元的目标,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6.5%的GDP增速目标。若以6.5%为未来5年深圳市的年均增速目标,则到2025年,深圳市GDP有望达到4.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3.5万美元,以世界银行的标准比较,已经位列高收入经济体的20-30名区间。
深圳的优势并不止于此。在10座人均GDP 2万美元以上城市中,深圳在2019年也以13.48亿元/平方公里的单位GDP产出强度高居首位,上海和广州次之,分别为6亿元/平方公里和3亿元/平方公里,其余7座城市则被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均GDP仅是一座城市迈入高收入的一个特征之一。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除了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等表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