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 打出管理“组合拳” 营造人才成长摇篮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png

  ■ 田宏远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三厂油气处理部适应智能化油田建设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成长的金色摇篮,培养出了一支扎根大漠戈壁、作风扎实、业务精练、创新意识强、技术全面的复合型员工队伍,为企业赢占市场、奉献国家能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把员工教育培训、岗位练兵、比武竞技融于日常工作中,让员工学有平台、比有舞台、说有讲台,是我们打出的人才培养组合拳。”油气处理部副经理秦雪源说。

  “线上+线下”搭建立体化培训平台

  “今晚‘夜校’学习注水泵软启动的基本参数设置、控制回路二次图,这正是我需要的。”10月16日傍晚,油气处理部电工谢利民、刘纪军吃过晚饭,便带着笔记本,相约到员工“夜校”学习。开办员工“夜校”,是油气处理部引导员工利用晚上碎片化时间学习充电搭建的一个培训平台。 “我虽然干了10年仪表工了,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技术更新快,光靠吃老本不行了,上‘夜校’给自己充电,提升技能水平,感觉很充实。”谢利民说。

  作为中石化智能油田建设示范单位,物联网技术在油气生产中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岗位员工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夜校根据员工岗位设置、工作性质和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技能结构等的差异,打破“齐步走”的生硬模式,为每名员工量身定制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有实用性的课程和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满足员工学习,提升员工学习效果。 同时,为了扩大培训覆盖面,使休假员工和在岗员工一样做到培训不间断,油气处理部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工职工培训模式,线上通过直播、“钉钉”远程授课,线下通过现场培训、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等,确保员工培训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参与率100%。

  以人为本量身定制多元化展示舞台

  “在岗位上即可完成比赛,工作、考试两不误,真是太好了。” 9月21日晚9点,参加职工技能比武的油气集输工张旭在巡回检查和填报资料的间隙,完成了离心泵启停泵操作、切换分离器操作和分离器进气阀泄漏应急处置操作三项实操考试,对这场企业为员工量身定制的“考核套餐”,张旭感到走心又暖心。

  油气处理部所辖塔三号联合站、轻烃站以及S86卸油站等油气生产站库均为24小时连续生产单位,代运行员工实行倒班制。过去每月一次的代运行员工技能比武采取统一设立考场,集中考试,参赛选手要根据考试安排调整工作时间。该部在充分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转变考试作风,适应岗位设置和员工需求,设立流动考场,为每名员工打造一方展示的舞台,让员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在岗位上完成比赛。“以人为本,不设固定考点,由考官到岗位上,分别对夜班岗位人员和白班岗位人员进行考核。虽然考试时间拉得长了点,考官辛苦点,但员工参与度高,考试效果好。”为了有序、高效完成考试,承担技能比武的考官杲静、陈道斌,按白班、夜班以及每名岗位员工的岗位特点,排出详细的应考人员考试大表,分时间节点奔赴各个岗位, 像打游击一样,完成了60多名岗位员工的考试。

  走上讲台“我的岗位我主讲”

  “油气计量岗管理着油气分离器、进站阀组、加热炉等设施设备,熟悉设备性能、掌握操作规程、优化运行参数是我的职责,是我必须掌握的岗位技能……”10月14日,油气处理部三号联合站“我的岗位我主讲”活动在三号联合站举办,计量岗当班员工刘宇韬走上讲台,向来交流学习的员工进行互动式交流探讨,这是该部职工培训从被动式听学到让员工走上讲台,主动讲学的一次探索。

  “我的岗位我主讲”活动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将课堂设在班组、岗位、现场,授课老师由岗位员工轮流担任,讲解本岗位的工艺流程、参数运行、质量把控、应急处置等,把自己的岗位技能和专长分享给他人,也从他人那里补充自己的短板,实现职工培训从他训到自训、互训,学员从听学到讲学,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培训内容也从单纯的专业技术到语言表达、探索交流、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综合提升。与此同时,为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油气处理部还组织技术人员、岗位员工、管理人员岗位交流、换位体验,进一步提升员工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随着智能化油田建设的不断升级,油田人才队伍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职工教育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岗位对职工多元化能力素养的需求,油气处理部在职工培训方面进行的探索,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一支金色的摇篮,也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打造了一条快车道,企业享受人才红利,我们每名员工也是受益者。”油气处理部高级技师肖淑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