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星星
中国人饮酒,讲求的是气氛,图的是热闹,中国特色的宴席上,敬酒时高潮迭起的助推剂、感情加深的粘合剂、工作合力的润滑剂。不管是待宾,还是会友,喝到痛快处,举杯敬酒,以助酒兴,岂不快哉。
酒桌是个小社会,三流九教,各色人等,低头不见抬头见,敬酒这道程序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那敬酒的学问可大着呢:对象的选择、顺序的先后、酒辞的贴切、时机的早晚、数量的多少、都不是头脑简单如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掌握得恰到好处的。这是敬酒的艺术,是一种颇具研究价值的社会现象。
敬酒时,酒辞的选择,大抵因人而异,随机而变化,可以明了直率,也可以迂回曲折;可以动之以情,也可以晓之以理。但话总要说得贴切,理由总要说得充分,人家才会跟你干上一杯。
敬酒时机的选择,则以酒酣耳熟,可仰而赋诗之时为最妥。早了,煮夹生饭,没有激情,饮之无味;晚了,放马后炮,兴致已尽,效果不佳。就像高级厨师炒菜,火候是个关键,数量一杯为宜,三杯更佳。中国人讲究“三三见九”,“九九归一”,九,酒谐音,既风趣又文雅,这才能喝出“酒文化”来。
如此艺术性的敬酒,整个过程的完结,有时意味着某种默契、肯定乃至交易的达成,细细品味,颇像小朋友“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意思吧。
其实,感情也好,义气也罢,敬酒之动机本质上应像老酒那样醇和纯,如果掺着杂质,就该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改革,第一著自然是扫荡废物”那样,让其在改革中扬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