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古丝路新班列飞跃 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先行典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孙以兵

  8月份,中欧班列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累计开行1247列、发送货物11.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2%、66%,综合重箱率98.5%,再创新高。(人民网 9月10日)

  在古代,丝绸之路驼铃声声,有力促进中外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浓墨淡彩的一笔。新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现代化的中欧班列发展突飞猛进,再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华章。

  从数字看中欧班列变化,可以明证中欧班列对中欧经贸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越来越大。从2011年到2019年,中欧班列分别开行17、42、80、308、815、1702、3673、6300、8225列,今年上半年班列累计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一直呈飞速上升态势。我国《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到2020年,中欧班列年开行5000列左右”的目标,其实在2018年已达标,今年按照发展势头,开行将会突破10000列,足见中欧班列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中欧班列之所以能一直“春意盎然”,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其发展,越来越契合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要求。在社会大生产中,流通业是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经济总体运行效率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被称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欧互为重要的消费市场,生产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通过现代流通体系来有效链接,可以实现合作双赢、相得益彰,中欧班列就起到了中欧流通极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特征是效率高、成本低、市场化运作,这几点在中欧班列身上都得到了较好体现。首先是强化通行能力建设,满足不断增长需求。近年来,铁路部门加大铁路口岸通过能力建设,让铁路进物流园、港口码头、大企业,增强了班列货物快速集疏散的能力。今年班列开行需求一度大幅增长,铁路部门采取有效疏运措施,将部分散装货位调整为换装货位,增加口岸换装能力,解决了口岸运输能力紧张状况。

  其次是持续强化“软件”建设,极大改善运营环境。在全国各铁路口岸站上线运行95306“数字口岸”系统,实现与海关、周边国家铁路公司的全面信息共享和无纸化通关,推动铁路国际联运各方实现数据网上共享、快速申报查询、中外文信息自动翻译,大幅压缩通关时间。现在班列全程运行时间从开行初期的20天以上,逐步缩短至12—14天,运行效率大幅提高。

  第三是市场化运营,让班列“朋友圈”越来越大。市场化体现在运输上,就是要时间短、成本低。通过多年的降本提效努力,班列较运营之初,整体运输时间缩短约30% 、成本下降近40%。现在班列以其运输时间约比海运缩短2/3、成本约比空运减少4/5、比公路运输安全性好且绿色生态的比较优势,让更多的企业难以拒绝。今年我国进一步加强与境外铁路协调,在保证既有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主通道稳定运行基础上,开辟了经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波罗的海—德国萨斯尼茨、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等班列运行新径路,让境外通道更加便捷多样、让企业能有更多选择。

  今年中欧班列全面加强运输组织,努力提升运营品质, 6月到8月份开行列数又连创历史新高,充分发挥了班列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通道作用,有力促进 “六稳”“六保”工作。铁路部门将继续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谓之为现代流通体系的先行典范,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