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玉萍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打过我一次,那一巴掌像烙印一样被深深地刻在大脑和生命里,那是融入血液、触及灵魂的教诲。
那是1970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那天中午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跑着回家,想着妈妈的生日能有点好吃的,没想到摆在餐桌上的还是那盘黑黑的红薯面窝头,外加一小碟腌制萝卜干,不同的是多了一碗清汤寡水的面,里面有几根可以数得清的面条。
我极不情愿地坐在那里,低着头吃着粘牙的窝头,对母亲的问话爱答不理的。心里有怨气的我想草草吃完这顿别扭的饭,没好气地把手里没吃完的半个窝头甩在盘子里,没想到用力有点大了,那窝头在桌子上弹了一下掉在了地上。
“捡起来!”刚才还温和的母亲立即沉下脸,大声地呵斥道。
我不仅没捡,反而用脚踢了老远。
“啪!”还没等我愣过神来,一记重重的巴掌落在了脸上,火辣辣地疼……
“你真是作孽啊!”妈妈气得脸都变形了。我捂着被打肿了的脸,眼里是无数的恨,在妈妈责骂声中,一把抓过书包,头也不回地跑到了教室,趴在课桌上嚎啕大哭。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受的唯一一次皮肉之苦。尽管我是家中五姊妹中的老大,爸妈对我总是疼爱有加,“妈是偏心眼”,在长大的日子里,弟弟妹妹的抱怨从未中断。
哭过了,渐渐地也不生气了,想起妈妈平日里的操劳和节俭,着实知道自己错了。
世上的爱有千万种,有宠爱、有溺爱、有挂牵,而母亲则是用响亮的一巴掌表达出她的焦急和疼爱。后来我也当了母亲,明白那是母亲最深切的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妈妈的巴掌打在我脸上,也打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懂得了一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3岁高龄的母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传统知识女性,家境不错的外公外婆请先生到家里教她读书写字,又送到学堂上学,一直读到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人民教师。后跟父亲去了部队,父亲转业后,母亲就到供销社当了一名会计。
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物资相当匮乏,粮油、布料等都要定量供应,我家子女多,也由于父亲不管事,母亲要维持家里的生活,千节约万俭省,用坚贞承担起抚育5个子女的重担,风风雨雨中把我们拉扯成人。母亲的勤俭和无私为儿女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没有母亲的勤俭节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大家庭的兴旺。
蓦然回首,时光飞逝,自己也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还成为我女儿的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不易,让我越来越能够理解母亲的节俭。
母亲,在我的成长里,一如故乡老屋门前的风灯给我指引,母亲的勤劳和节俭,也让我养成了一种不浪费、不奢侈的好习惯。
流水般的岁月漂白了母亲本已花白的头发,蹒跚的步子越来越缓慢,布满沧桑的皱纹越来越深,背驼了,肩膀松弛了,可节俭的母亲是盛开在我心中最美的花朵,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到她,心间顿时温情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