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春江 单梓桐
● KZ4-1H井测试现场,岗位员工正在进行巡检
“采油二厂打出了一口高产‘争气’井。”8月27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二厂KZ4-1H气举点火成功,日产天然气5-8万方,凝析油38.6吨。
消息传来,二厂人欣喜万分。
KZ4-1H井冲刺见产的关键节点和二次疫情不期而遇,而正是二次疫情,见证了这口“争气”井投产背后,二厂人永不懈怠的拼搏和进取。
千方百计,实现无缝衔接
“这是采油二厂部署在上覆白垩系地层的第一口新井,是二厂的重点项目,不能因为疫情原因而推延工期。” 受疫情影响,人员出入受限,物资供应不畅, 采油厂立即成立了以工程技术室经理王玎珂为组长的专项单井跟踪管理小组,“特殊时期,特别措施,我们必须和疫情较劲儿干啦!”
KZ4-1H井施工环节多、作业周期长,所需物资多,怎么办?
超前组织,供应及时。
“针对物料需求,快速建立单井作业物料清单,提前11天组织车辆调配拉运完井所需气密油管、采气井口及配套井下作业工具。”工程技术室技术员单梓桐说,“这在以前只要提前5天就可以了。”
关键工序“射孔”所需的射孔队、射孔枪无法到达工区。怎么办?
保证工期,刻不容缓。
小组中生产运行室的成员提前做好入工区人员的食宿安排,专人、全程负责押运,禁止人员流动等各项预案。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疫情防控相关要求,8月12日成功协调12名射孔作业人员、3车射孔配合物资到达现场,保证了射孔按期进行。
“为了产量和效益,我们二厂人永不懈怠,这在KZ4-1H井见产冲刺期各项难题的解决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副厂长靳永红对小组成员的工作成效非常满意。
精准施策,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提供技术支撑的目的就是保质量、提时效、降成本。”项目小组立足实际,善于传承,大胆创新,多次精准施策。
为提高大斜度尾管完井时效,通过对完井作业管柱组合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反复调研论证,采取选用大通径液压刮管器,实施分段顶通等手段,实现了一趟钻完成扫塞、通井、刮管的目的。“作业用时4.44天,较常规施工节约周期2.56天,在大斜度井使用复合刮管技术且一次成功的,在塔河工区尚属首次。”王玎珂对团队取得的成果感到非常满意。
针对KZ4-1H井井眼小、斜度大,完井时存在射孔管柱无法正常下入的问题,在副厂长董乃仕和总工程师吴文明的指导下,通过优化前期井筒处理手段和在通井管柱中设计加入模拟射孔枪,达到模拟预判井下工况的目的。
“KZ4-1H井射孔管柱一次下入,射孔成功率100%,为后期水平井射孔完井提供了经验,这些都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善于创新和辛勤付出分不开。” 吴文明这样评价。
此外,项目小组还成功使用牵引器进行套管中子项目测量,采用分公司自主研发的WJ-HLR高性能液压可回收完井封隔器保证了资料录取和井控安全。
“永不懈怠。”这是王玎珂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工程技术活永远有提升的空间。”
严抓严管,保障井控安全
“KZ4-1H井射孔后起管柱至井深507米时发生井口气窜,检测见可燃气体。”
8月2日,接到KZ4-1H井现场消息后,技术主管张佳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蹲守井口发现微量溢流,“这是地层提前启动的信号。”张佳结合事前数据推演和现场情况判断, “KZ4-1H井为碎屑岩致密油气藏,不能按照以往的处理模式。”
他立即组织采取分段循环压井、控制出口液量的高效处理手段,同时,调配高比重盐水备用,经过4小时的紧密处置工作,井筒恢复稳定,避免了一次险情的发生。
这次险情的有序、及时处理,离不开日常对井控工作的严抓严管。
在KZ4-1H井钻井后续施工开工前期,小组及时发现7项问题,提前做好风险识别和关键点控制措施,把好设计审核关;监督施工方通过建立泥浆应急保障机制,提前做好井控风险预判及处置;与完测中心密切联系,形成信息汇报和安全巡井双层保障机制。将工序之间衔接时间降至最低,将安全风险控制到最小。
“现场是第一战场,井控成败在于细节处的较量,永不懈怠地将井控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就能真正的保障井控安全。”该厂厂长张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