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洋 杨东辉
来自西北油田的李洪江,在野外一线采过油、修过井、干过纪检、当过书记,2019年1月4日,成了一名驻村干部。
他驻村的新疆柯坪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这里在塔里木盆地边缘,三面环山,远离国道。自2014年以来,西北油田投入数亿元资金,先后建成两所幼儿园、玉尔其乡巴扎、阳光小微商圈、蔬菜大棚等58个扶贫项目,在2018年底,入驻了工作队的7个村实现了脱贫。然而,李洪江发现,每个村都有部分村民没有脱贫。
有了精气神,换来新气象
脚下有泥土,才能与村民们聚到一块儿。李洪江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这是他的调查笔记,记录了每家每户的脱贫情况,内容细致到农户有几个娃、几岁、在干啥,字里行间折射出他从一名石油专家到驻村干部的转变,也记录了他成为“农业专家”“扶贫专家”的工作足迹。
驻村伊始,李洪江挨家挨户把269户跑了个遍。
只有精气神足了,日子才有奔头。他组织开展“三新入户”活动,让组合家具代替土炕。
李洪江说:“家里收拾好了,日子就过得有滋味。”
过去,村民院子里养着牛羊,蚊虫乱飞,空气污浊。现在,家家户户都种植着绿油油的葡萄、西红柿、黄瓜等农作物,显得干净整洁,空气清新。走进家门,村民们坐有沙发、睡觉有床、学习有桌椅。
迪力夏提是村里第一个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当时他待业在家。因为地处偏僻,物流成本高,村里虽然落后,物价却不便宜。于是,让村民们享受现代工业的成果,并把自己的特产卖出去,成了李洪江的心病。
在李洪江们的帮助下,迪力夏提在“中国石化阳光小微商圈”创办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做起了柯坪县农特产品的网上推广和销售,不仅把当地红枣、黄杏、苹果等特产销售出去,还成为村民的快递接收点。现在,他每月收入超过5000元,给其他学子就业树立了榜样。
找对路子,鼓起“钱袋子”
这里人均1.25亩地,土地贫瘠,传统种植收成不大。
于是,工作队就开始“头脑风暴”,形成实施特色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订单农业扶贫工程计划,采取“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由党员致富带头人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推进“大田增收”工程,利用农忙间隙,组织村党员干部及贫困户平整空闲土地,种植卷心菜、辣子、西红柿等市场需求量大的果蔬经济作物118亩,实现亩均创收2500元以上,大幅提高贫困户收入。与此同时,创新推动“庭院经济”发展。以居住区、养殖区、种植区“三个分区”和畜、鸡、鸽养殖及葡萄园、果园、菜地种植“六个一片”为内容,打造庭院经济一条街,惠及村民30户,户均增收13000元。
李洪江是12个村的驻村总领队,在他和工作队同志们的努力下,这种模式融合了农牧业,现在,通过春秋两季蔬菜种植,让恰玛古、大田蔬菜、小拱棚蔬菜、香菇木耳等特色种植,帮助贫困户家家每年增收4000多元,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通过大数据分析,李洪江发现个规律: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两年来,工作队转移安置莎车县51名贫困劳动力到油田就业,带动了51户贫困家庭摘掉了贫困帽子。
今年7月份,经莎车县扶贫检查组初步验收,西北油田派驻莎车的五个第一书记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
培育好“花朵”,未来有盼头
受到油田以个人名字命名创新工作室的启发,李妈妈课堂、枣儿国语课堂、艾尼国语课堂应运而生,队员们在节假日教授孩子们国家通用语言、英语、科普知识等,有7800余人次受益。同时,依托油田后方捐助,李洪江们开展“捐资助学献爱心”结对子活动,资助了324名中小学生。
看到不少孩子光着脚在石子路上踢足球,李洪江帮孩子们申请来资金,在学校里修建了足球场,自己掏腰包,给热爱足球的孩子们配置上鞋子和球服。
当球场启动时,看着孩子们在崭新的球场上飞奔,李洪江久久驻足。
“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玉斯屯巴格勒格村村委会活动中心的墙壁上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扶贫没有‘满分’,任重而道远,脱贫攻坚一直在路上。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就像是‘赶考’,唯有心中装着群众、感情连着群众、办事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最终才能交出一份有温度、有准度、有厚度的‘帮扶答卷’!”李洪江用心用情用力写就了新时代驻村扶贫干部的“帮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