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为攻坚战注入“团队力量” ——记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技术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优化工艺”“提高质量”“提升效率”……这是近期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技术部技术人员口中的高频热词。在公司某车载产品生产的技术攻关中,他们把“现场当成战场”,在攻坚“战役”中用“协作”和“执着”攻克难题、寻求突破,一次次拿下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用“最笨的办法”开始攻关

  “刚开始数控编程时,我们遇到的挑战不少。”数控编程室主任陈峰告诉笔者,某车载产品涉及900多种零件,全部需要建模。科室要提前消化产品图纸,依据图纸尺寸绘制三维图,指导后续生产。“某车载产品是第一次接触,我们要提前对接产品研究院,确定产品技术状态,结合积累的经验对图纸进行完善,同时还要考虑机加状态、零件基准、加工余量等,900多种零件用了两个月时间才编制完成。” 陈峰说。

1.jpg

●图为北重集团技术人员正在商讨工艺改进情况

  完成编程只是第一步,能否符合生产需求,必须要通过首件的验证。那段时间,科室人员全程参与首件加工的流程,随时查看加工数据、修改加工参数。车间操作者可以施行三班倒工作制,但数控编程技术人员却要从头跟到尾,有时跟到半夜,简单休息一下,第二天继续工作。

  数控编程阶段最具挑战的当属摇架部件的编制。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编程室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先按工艺加工,按照时间节点倒推,哪个设备出现窄口,立即进行分解,从工艺、工装、设备、刀具多方面逐一排除。摇架从焊接到机加时间较长,严重制约生产进度,编程室联合机加室进行工艺攻关,在一台立车上重新编制工艺、设计工装,随着工艺的不断完善,摇架从最初的16小时缩短到2小时加工一件,“笨办法”发挥了“大作用”。

  如今,公司200多台数控设备全线运转,技术人员每天深入一线跟踪进度、解决问题,全力保障后期总装零件的如期供应。“现在,车载产品已经进入装配阶段,提高长线件加工效率又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困难再大,我们都要往前冲。”

  把工作场地从办公室搬到生产现场

  “喂,孙工您好,昨天晚上我们又干了一批活儿,您一会儿过来看看符不符合要求。”

  一大早,防务事业部技术部的孙胜勇接到了402车间主任霍斌的电话,她要赶到现场,查看前一天刚刚商讨改进的加工方法是否达到技术要求。不到5分钟,孙胜勇就赶到现场。看到她,着实让笔者吃了一惊,原本以为人人口中的“技术达人”孙胜勇是一位壮实的小伙子,没想却是一位瘦小的女士。此时她正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摆放在成品区的摇架部件。

  孙胜勇年近50岁,是防务事业部技术带头人。2018年9月,技术部抽调20多人组成某车载产品摇架攻关组,孙胜勇担任摇架部件的技术负责人。从那时起,同事眼中的“老大姐”坐在电脑前撰写建议书、立项书、出方案……今年5月,摇架部件进入402车间生产,孙胜勇把办公地点转到了生产现场,每天一大早取上图纸就守在生产现场,而这一“守”就是4个多月。

  随着进度推移,公司某车载产品进入产出高峰期,各生产主战场都在全力冲刺。“我们现在最紧迫的就是要提高加工效率。去年试加工时,摇架部分1个月才完成。现在,我们采用“一个流”的加工方式,让多台设备同时加工,10天就能完成一台摇架,大大提高了加工速度。”孙胜勇满脸喜悦地说。

  技术应用日渐成熟

  总装是产品成型的最后一道工序,技术部的压力可见一斑。技术人员要配合操作者把上千种零件组装到一起,融合成一门真正的产品。大到10多米长的身管,小到一颗螺丝钉,都是毫米级的标准,对于协助生产的技术团队来说,需要细心也要有恒心。

  “总装阶段就是考验装配工艺的重要环节,机加工艺室人员要跟踪装配,全程拍摄,保证每个环节顺畅。”聊起车载某产品,机加工艺室的黄建军打开了话匣子,“因为这个产品是全新的,之前的工装卡具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所以我们配备了700多套工装,随着生产跟进,后续还会不断地增加。”

  摇架是由50多种零件组成,涉及锻件、板料、型材等,从毛坯制备、结构件、摇架本体焊接到中间工序的热处理、喷砂等,生产流程复杂,这给机加增加了不少麻烦。

  2016年,机加工艺室配合生产原理样机时,周期都在20天左右,如果按照“老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率,创造性开展工作势在必行。在分析研究后,机加室把一次铸型的摇架进行拆分,由之前一台设备集中加工,改为流水线作业,他们在创新中不断提升加工效率。如今,车间9台设备同时加工,产出的不断“提速”,让团队信心大增。黄建军补充道:“提效还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尤其进入总装阶段,我们会针对问题重新修订方案,以问题为导向,继续优化工艺,直到顺利产出,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赵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