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 钟智杰/文 毕力格/图
●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内蒙古科沁万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坚持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完善品牌培育和发展的工作机制,创建形成了一批质量效益好的品牌产业、产品和企业。翻开红城品牌的成长史,俨然一部红城的改革发展史。
借梯登高,延伸产业链条
七月,盛夏!当“六山六水看兴安”采访组记者驱车沿着林间小路驶进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目光所及是一片片的稻田,嫩绿的稻秧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三合村,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洮儿河畔,这里稻作历史文化深厚久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赋予了三合大米软糯清甜的口感。
乌市水稻种植产业随着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迎来了一场新的绿色变革。从开发稻田到种子实验,从直播种植到水稻插秧,三合村的水稻种植在一次次产业变革中发展壮大,现如今,这里的万亩稻田已成为乌市极具代表性的绿色水稻种植基地。
从“谷”到“米”,是粮食的一次蝶变。
据三合村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峰介绍,他们采用合作社经营模式,统一选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合作社生产的“草原三河”大米以优质的品质被选为乌市大米品牌生产厂家,也跻身“兴安盟大米”行列,年产近万吨。
“草原三河”的发展,只是“兴安盟大米”在乌兰浩特的一个缩影。
在乌兰哈达镇东苏嘎查,内蒙古天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有机绿色水稻,种植过程中坚持零污染、零农药、零激素……“天极”品牌荣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
在义勒力特镇,乌兰浩特市富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响了绿色生态的稻米品牌,合作社创立的“天骄赋”品牌大米被认定为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指定品牌。
2018年以来,盟委、行署下决心要让兴安盟的“好米”变成“名米”,举全盟之力打造“兴安盟大米”品牌,加快推动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走出了一条大米品牌营销的突围崛起之路。
乌兰浩特市市委提出要以“两袋米”“两头牛”和全域旅游为突破口,围绕落实米产业“双百双千”工程,在水稻产业上下足功夫,大力发展水稻景观、稻田养殖、认养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延伸水稻产业链条,提升“兴安盟大米”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在义勒力特、乌兰哈达、葛根庙镇沿线建设“百里兴安稻海”,分别是义勒力特农旅融合示范区、古城水稻科技示范区、三合民俗体验区、葛根庙园区一体化示范区。同时,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订单、认领+配送等模式,积极推广电商平台、网络营销,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实现全产业链综合亩均产值万元以上。
打造品牌,就是在打造一种标准
提起“黑牛头”奶粉,相信很多红城人都不陌生,那头黑白花牛头的标志伴随了很多人的成长,这个牛头标志对红城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从一名生产车间的普通工人到公司副总经理,孙武在内蒙古红城乳业有限公司已经工作了25年。对他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与企业相融共生的一份事业。在他眼中,企业50年依然屹立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多年坚持不变的标准:从源头牧场到运输到生产车间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保证每一个产品的合格率都是百分之百。
如今,内蒙古红城乳业有限公司已经从1970年日处理鲜奶10吨左右发展到如今日处理鲜奶180吨。产品销售到北京、吉林、黑龙江、河北和区内等地。其中,全脂加糖奶粉、全脂奶粉被中国食品协会授予“质量合格达标食品”。
“做酱和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品质坏了,企业就没有了生命力。”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建于1994年,万佳人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欧盟标准产品体系。现在拥有“科沁万佳”和“酱于娘”两个品牌,其中“科沁万佳”为内蒙古著名商标。目前,产品销售到东三省、京津冀、晋、陕等地,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再过一年,乌兰浩特红云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就100岁了。这个建于1921年的“王爷庙福源涌烧锅”,无疑为红城品牌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企业的酒磁处理专利技术更是开创了我国健康饮酒的先河。企业2015年被自治区商务厅命名为“内蒙古老字号”。企业还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冠名生产航天航空专用庆功酒。百年老酒正在焕发着新的活力。
在制药领域,红城企业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内蒙古白医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儿童药小儿多种维生素注射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生产此类注射液的药企,填补了我国此类治疗药物的空白。2018年“丹神”品牌被评为“自治区百强品牌”,品牌价值10.27亿元。2019年,“丹神”当选为内蒙古蒙药行业标志性品牌。
2016年,一个新的品牌——“红城1947”诞生,以城市名片的方式将乌市独有的红色文化、特色旅游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进行量身打造。
打造品牌,就是打造一种标准。这是乌兰浩特市企业家们的共识。他们深知:任何一个享誉全球的品牌都需要几代人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打造品牌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坚持精益求精的匠心,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唱响红城品牌 亮出红城名片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坚持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乌兰浩特市区位、资源等优势,结合现有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品牌发展实际,突出米面、果蔬、乳肉等农畜产品和蒙中医药产品等领域的区域特色和产品优势,着力加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走“品牌富农”“品牌兴企”“品牌强市”之路。
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中华老字号、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企业品牌,重视打造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有机认证产品、绿色认证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利产品、地理商标等产品品牌,强化品牌保护、管理、开发措施,提高全市上下品牌创建的主动性,形成区域特色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融合发展的品牌建设格局。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质量过硬的产品,打造出具有地方和地域特色的品牌。
优化营商环境。乌市以优质服务提升发展潜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领导和部门帮联、企业问题清单、政策对接发布等制度,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能力。
梳理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清理无法定理由的审批事项,取消不必要的证明材料,节约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
搭建政金企合作平台,开办“金融超市”,巩固农商银行三年期循环贷等金融产品成效,持续推动银行贷款向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倾斜。
健全完善监督问责机制,严厉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2002年,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以酿造、卷烟、医药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相关产业为补充的产业集群。现有蒙牛乳业、红云红河烟草集团、华润雪花啤酒、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等多家品牌企业入驻开发区。
为了加强食品加工企业规范化、集中化、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全市食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园。以引入豆制品、糕点、肉制品等企业为主。对企业实施统一经营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建立统一的快速检测室、统一食品生产标志,统一制作二维码,企业实现了“拎包入住”。
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启动实施了乌兰浩特地方产品互联营销中心建设,中心集全市工业企业展示、产品亮相、线下产品销售、线上电商交易、物流配送、工业旅游服务于一体,具备了“参观、了解、采购”等综合性功能。中心的运营,不断创新了服务企业新模式,持续推进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全面扩大企业和产品知名度,让更多消费者认购乌兰浩特产品。
经过多年的打造,红城品牌的韵味越来越醇厚:红云酒香,穿透悠悠岁月惊艳了百年时光;万佳味道,被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啧啧称道;红城奶粉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红城人成长;“红城1947”娓娓讲述着红城故事……一个个红城品牌、一张张红城名片,正在向世界讲述着红城的品牌故事,传承着历久弥新的红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