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7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创新+创效”的实践注脚 ——柴里煤矿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推矿井发展小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刘光贤

  山能枣矿柴里煤矿把创新、创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动能,不断破除制约矿井可持续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打造“创新开放型新柴矿”。

  找准“动力源”,改革创新在探索推进中多点突破

  “培育创新的‘热带雨林’,让创新自由生长,离不开改革。”柴里煤矿矿长刘金辉说。

  柴里煤矿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立足创新管理、技术管理、人才培养3个方面,打造3个层级创新平台,实现3个阶段性目标,实施5项考核措施”的“3335”双创工作管理模式,实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课题攻关等一体化发展,真正将好的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好的管理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将好的经验亮点付诸于指导安全生产实际。

  在该矿23下616轨道巷,职工们正在打锚网。该矿掘进副总车奉迎介绍,“通过对巷道支护进行改革,在井下全面推行高强力左旋预应力锚杆支护,上半年,累计降低直接支护成本1500万元,减少巷道修复费用820万元,减少相关岗点人员105名,通过大胆尝试,将多年来大家普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了现实。”

  他们坚持创新问题导向,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企业安全生产、高产高效、非煤发展、效能提升的关键难题。在所有非煤企业创新推行经理人契约化管理,实现效益、收入“双增长”;安装完成建矿以来第一条岩巷综掘快速掘进线,单进效率同比提高40%;加快地面环形车场建设,优化安装设备设施,每班减少岗点工4人;自主设计加工风动自卸沙石车、锚杆车等专用车辆20余辆,推进了专用集装箱一体流程化运输。

  强化管理创新,推进组织机构、劳动用工、体制机制“三项改革”,推行采煤“一区两队”、掘进“一区两头”、辅助岗点“条块+区域化”管理,机运专业由原来“6区1队”整合为“3区1队”,通防专业由原来22个工种合并为13个工种,实行大班组、包岗包片管理,为人员走出去创效储备了精干队伍,让矿井管理更加规范、更有抓手、更具实效,打造纵到底、横到边、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管理新格局。

  激活“生命力”,让创新创效源泉充分涌流

  “促进创新创效需要良好环境,要用‘青藏高原上才能有珠穆朗玛峰’来鼓励创新。只有在创新高原上才能出现创新高峰,只有在鼓励创新的环境中,创新者才能脱颖而出。”矿党委书记赵连永说。

  为此,该矿科学配置资源,依据专业特长,创新机制打造人才成长“沃土”。聚力实施“三才四+”人才培养机制,瞄准后备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青年工匠“三才”培养目标,健全完善“平台+政策”集聚人才、“项目+激励”用好人才、“述职+评议”考核人才、“提升+规划”培养人才的“四+”机制,确保每年培养后备干部人才50人、专业技术人才30人、青年工匠20人。

  强化创新驱动,按照“吃安全饭、挣业绩钱、拿创新奖”原则,定期召开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全年拿出200万元重金褒奖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创新能手”,真正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效源泉充分涌流。

  实施技师、高级技师、金蓝领重点培养计划,推行师带徒技能传承制度,建立12个专业、55个工种的常态化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机制,形成以专业常态化岗位练兵为基础、年度集中技术大比武为主体、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的比武练兵体系,激发全员创新创效活力。

  一大批职工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中成长、成才,3人被命名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何伟、王开胜等先后被评为鲁班工匠、山东省创新能手、齐鲁工匠、齐鲁金牌职工,何伟还被省教育厅聘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导师”,成为枣矿集团第一个走上职业院校讲台的“草根导师”。

  “让每一粒创新种子都能在肥沃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才能跑出创新‘加速度’,才能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柴里煤矿纪委书记崔峰说。

  抓住“核心点”,将创新创效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要围绕制约矿井安全高效发展的问题,统筹一切创新资源和平台,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创新创效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该矿副矿长顾洪利如是说。

  今年以来,该矿瞄准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实施重大项目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钢丝绳牵引皮带输送机改造升级装置”“厚煤层分层开采临近高温区治理”“综放工作面防治水安全开采技术应用”“资源枯竭型矿井复杂煤层自燃火灾治理”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高了效率,保障了安全,发挥了科技威力。

  “这些成果均属于省部级以上创新成果,得到了较好推广应用,解决了大量生产难题。”该矿安监处长石海波介绍,“此外,创新设计的‘全自动无人智能锚索下料机’等10项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年创效益300万元以上。”

  该矿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各方面力量向创新集成。创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金牌劳模创新工作室、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形成了从矿井到国家最高级别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梯队。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们已累计完成省部级创新、专利以及小改小革、节支降耗项目30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7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5500余万元。

  “要敢想敢试、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相信只要下好创新‘先手棋’,矿井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路领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也定会越走越宽。”矿长刘金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