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0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铜陵市郊区渔民上岸转产转业工作的 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陆斌炎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纳入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再次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中央提出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开始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退捕渔民的转产转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解决好民生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如何保障上岸渔民实现“上得来、住得下、能发展”的目标,本文在对铜陵市郊区劳动年龄段上岸渔民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就渔民上岸转产转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铜陵市郊区大通镇河南嘴社区是以打渔为生渔民的主要聚居地,经登记的退捕渔民共有680人,劳动年龄段(男16-59周岁,女16-54周岁)人口为579人,本次调查以此为采样对象,其中男性劳动者312人,女性劳动者267人。

  1.从年龄结构上来看。20岁以下占比16.24%,多为在校学生;20~39岁青壮年劳动力人数占比35.23%;40~59岁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占比48.53%,此类人员为人社部门重点就业帮扶群体。

  2.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占比8.46%;小学及以下人数占比36.79%;初中、高中(含中职等)占54.75%,其中多数为初中文化。初中、小学等低文化程度占调查样本的70%,并且呈现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趋势。

  3.从就业意愿上来看。无明确就业倾向的劳动者人数占比73.06%,其中112人表示可以尝试上岸就业;124人已在单位就业,其中高校毕业生希望寻找更高层次岗位工作;余下200多人表示只愿意从事渔业相关工作,这部分人占劳动者的比例接近半数。有明确就业倾向的劳动者中,主要愿意保安、家政服务、电焊等行业,分别有41人、26人、24人,其中需要培训的比例分别为15.18%、9.8%、9.8%。

  4.从户均收入上来看。据调查,渔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打渔卖鱼,季节性较强。随着长江的过度捕捞,渔民反映打渔越来越难了,每年长江有禁渔期,政府按照人口给予补助,渔民家庭年收入平均也就在2万元左右。

  二、渔民上岸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知识技能,转产转业能力不够。上岸渔民是“特殊的就业困难群体”,他们长期漂泊在水上,以船为家,捕渔是其世代相传的谋生手段。大部分人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缺乏转产转业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转岗存在较大的困难,就业岗位主要局限在保安、保洁等对年龄、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

  (二)就业观念陈旧,转产转业意愿不强。调研时发现,虽然有些渔民愿意从事保安、保洁等岗位,但真正要他们去上班时,他们又不愿意去,因为他们习惯了自由清闲的打渔生活,觉得进入企业上班,自由受限制,又辛苦,因此,即使转岗后也难以适应新的岗位而重新失业,导致这部分人生活面临更大的困境。

  (三)生活来源单一,转产转业信心不足。过去过度的江河采砂和工业、生活废水排入江河,对渔业影响很大。虽然,近年来对长江环境的治理和实行渔业禁捕,但渔业恢复有个过程,打渔空手而归常有发生,主要的生活来源还要靠政府补贴。此外,多数渔民家庭没有多少积累,即使参加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也较底,老无所依的问题比较突出,觉得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前景黯淡,信心不足。

  (四)安置补助不高,转产转业稳定性差。为实现渔民上岸,郊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给予上岸渔民每户1.65万元~5万元不等的补助,用于解决渔民上岸后所遇到的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虽然补助资金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同时,如果一次性发放到人,还容易出现吃光花光的情况,导致重操旧业。

  三、渔民上岸转产转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引导,正确认识转产转业的必要性。实施禁捕退捕是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生态工程。转产转业是退捕渔民解困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转产转业的目标是要减少渔民对捕鱼的过度依赖,从而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活条件,最终实现“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的目标。因而政府在制定有关促进转产转业政策和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政府引导,渔民积极参与,分类实策的原则。

  (二)依托渔业,拓宽渔民就业创业空间。将本地特点和优势同渔民的专业优势和实际充分结合。一是建立生态渔业养殖园和水产品交易市场。依托长江丰富的水资源,开展渔业养殖,建立水产品交易市场,通过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循环发展路子,形成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二是发展渔业生态休闲旅游业。依托大通镇景区大力发展“渔家乐”,将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餐饮等有机结合,扶持并引导上岸渔民创业并带动就业。三是上岸渔民以补助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渔业养殖、渔业生态休闲旅游业、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投资建设及经营,从而取得稳定收入。

  (三)有的放矢,提升上岸渔民的就业技能。一是针对上岸渔民的就业和培训意愿,免费开设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保洁、保育、家政、保安等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尽快就业。二是依托职业学校和定点培训机构,免费开展车工、电焊工、瓦工等技能培训班,拓宽就业渠道。三是政府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政府出资为企业提供免费入职培训,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使经过培训后的渔民能够顺利走向就业。

  (四)多措并举,开发岗位帮助上岸渔民就业。一是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转变上岸渔民的择业观念。二是针对渔民不愿离家就业的愿望,依托郊区的工业园区,引导上岸渔民就近就地就业。三是开展上岸渔民专场招聘会,引导上岸渔民到市区内就业。四是针对认定为就业困难的上岸渔民,通过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对给予安置就业困难渔民的用人单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

  (五)强化保障,切实解决退捕渔民后顾之忧。对于符合条件的城镇就业退捕渔民,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政府可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也可以给予适当补贴。退捕渔民实现稳定就业的,应参加职工医保;灵活就业和未就业的,可按规定参加职工医保或城乡居民医保。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消除他们“看病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