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李万虎
进入夏季后,天气越来越炎热。中午路过菜市场,听到流动摊位上卖凉皮小贩的吆喝声,一丝清凉涌上心头,同时也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小时候,暑假放假,妈妈都会给我做凉皮。做凉皮的方法,大致分为和面、洗面、沉淀、上锅蒸四个步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手工凉皮,其实内在精致复杂。对于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妇女来说,和面就是得心应手的事。妈妈挖来面粉倒入盆中,温水加盐,边倒水边搅拌,和好的面,揉均匀,筋道爽滑。地道的北方人都知道做面的奥妙,不管做什么美食,都需要醒面。
拿出醒好的面团,放在盛了水的盆子里,不停地揉捏面团,将面粉里的蛋白质洗出来,反反复复。洗完一次后将洗出的面水倒入另一个盆子里。剩下的面团换清水接着洗。以此类推,循环往复。蛋白质洗完后,剩下发黄的面疙瘩,就成了面筋。
时间永远是食物的挚友,做一碗美味,急不得,就像做人,得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洗好的面水放在盆子里沉淀,面筋放盆子醒面。有经验的人一定是头天晚上洗好,沉淀一个晚上,这样面浆和水完全分离,面筋也醒得足够好,气孔多并且松软。
搭锅烧水,拿出沉淀好的面浆,把上面多余的水倒掉,将剩下的面浆搅拌均匀。准备好蒸凉皮的锣锣,刷上一层油。有时候没有专门的锣锣,平底盘、瓷碟子都可替代使用。锣锣里放人薄薄的一层面浆摇匀,上锅用大火蒸三分钟,即可出锅。
为了轻易取下凉皮,蒸好的凉皮盘拿出来放入凉水盆降温,揭下后正反面涂上油放在面板上晾,相同的方法继续做下一张,最后醒好的那一疙瘩面筋,上锅蒸熟。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凉皮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凉皮切条,面筋切块,装入盘中,配上黄瓜丝,浇几勺油泼辣子,淋上大蒜水、香醋,一盘美味的凉皮,让人垂涎欲滴。
炎热的七月,我和小伙伴从田野里玩耍回来,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妈妈端出一碗凉皮,急忙忙吃一口,甘甜清凉,百吃不厌,回味无穷。吃过后,顿觉身心清爽,豪气顿生。如今,生活在城市里,很少回乡下,再也没机会吃一碗妈妈做的手工凉皮。也许对于我们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凉皮的做法一无所知,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以及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