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十年磨砺终成正果 ——西北油田打造抗稠油电泵“钢筋铁骨”纪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黄军

  6月30日,西北油田采油二厂开发研究所最新检测数据表明:该厂使用的抗稠油电泵的检泵周期,由412天提高到了766天,躺井率由9.4%下降到3.2%,控躺成效显著。

  抗稠油电泵自2002年引入塔河油田,主要担负六区、十区机抽提液的任务。但随着超稠油区块开发及老区能量的下降,井况日益复杂,导致抗稠油电泵频频出现故障,躺井率居高不下。

  为适应超稠油区块逐渐增多的需要,解决抗稠油电泵机组复杂井况适应性差的难题, 采油二厂开发研究所于2011年成立“电泵小组”,进行专题攻关。历经10年的机组优化改进和管理优化,终于把抗稠油电泵由不堪风沙侵蚀的“娇小姐”,打造成了不惧戈壁严酷环境的“铁汉子”。

  针对抗稠油电泵运行寿命短的难题,工艺技术人员通过对机组各部件材质结构进行全面分析,优化改进5类17项,其中创新研制的电泵尾管悬挂装置,有效解决了混配难题,目前已全面推广,混配深度由2800米提高到4000米。

  工艺技术人员对电机进行优化改进,经多次模拟实验,提出4项优化改进项目,并优选出143系列大容量电机。通过改进设备材质和工艺,耐温等级由150摄氏度提高到180摄氏度。此外,技术人员还研制出双绝缘双护套电缆,把“单绝缘单护套”改为“双绝缘双护套”,防护能力提升5倍,耐温等级提升至150摄氏度。同时,技术人员送改善工况入手,研制及优化了电泵尾管悬挂装置,增强稀稠油混配效果,增加液体流速,增强电机散热性。技术人员还对小扁电缆插头进行改进,提高过流能力,提高密封能力,提高耐温耐压等级。而对保护器结构材质的优化,则有效地防止了轴断。

  在对抗稠油电泵的“骨骼”进行锤炼,打造“钢筋铁骨”的同时,对电泵的日常管理也由粗犷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各个采油队,通过听取基层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意见、井口实地观察等方式,在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优化管理模式,使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异常率由10.5%%下降到5.5%。

  在优化管理上,技术人员从四个方面做了大胆改进:

  建立电泵风险评价标准。2013年,技术人员梳理出12项参数评价体系,优化调整工况,指导电泵井的系统管理。

  实施电泵闭环管理。2013年到2019年,技术人员梳理出管控全生命周期8个节点,查找28项躺井关键因素,制定完善了113个控制管理措施。同时,建立系列管理要求、标准、规范及制度,并制定考核方法,以指导潜油电泵系统管理。

  绘制电泵故障模型。2015年,技术人员绘制了电泵井11种故障类型示意图,用于日常管理人员快速判断治理,提前措施,降低异常。

  开展技术服务承包。2011年,技术人员首次提出电泵技术服务承包,又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进行承包模式优化,解决了设备更新、维护、技术服务等难题。

  6月10日上午,在塔河六区的一个井场,按照惯例,开发研究所工艺室的技术人员正在对抗稠油电泵的使用情况进行例行检测。回顾把抗稠油电泵这个“娇小姐”打造成“硬汉子”的十年历程,一位技术人员不无感慨: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艰苦攻关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我们工艺室正在针对新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新的优化措施,争取让抗稠油电泵更加适应戈壁大漠的环境,更加适应复杂的稠油井况,保证原油生产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