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敢担当才有新作为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党员带头技术创新纪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马京林

  面对塔河油田超深复杂的缝洞型油气藏,西北油田采油三厂的攻坚创效之路异常艰难,步步惊险。

  2020年上半年,采油三厂各基层单位相继成立党员技术创新突击队,党员技术人员在攻坚创效中主动承担风险,鼓劲打气,使一项项技术攻关在一次次失败中孕育成功。

  曾经,塔河油田复杂垮塌井的治理被称为修井行业的 “特级困难户”,直至2020年,这一“特级困难户”在党员的帮扶下走上了“致富之路”。

  “复杂垮塌井的治理难题整整困扰了我们十年之久。”工程技术室党支部书记、副经理董涛说。

  在采油三厂,从TK718井开始再到TK1114X、TH12178、TH121120等数十口井的陆续垮塌,压得技术人员喘不过气来。尽管破解路上脚印密密麻麻,洒下汗水无数,都无法化解技术人员对难题不解的“抱头遗憾”。

  塔河油田油井平均深度6000米,钻井下套管时,为后期酸化压裂方便,通常在底部留有一段百十米的裸眼井段,但就是这一裸眼井段为后期垮塌埋下了巨大隐患。治理这样的垮塌问题,技术复杂,成本巨大,风险极高,为避免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以往的治理思路一直在低成本的常规技术里打转转,因此久未攻克。

  “大胆创新,出了事情我担着。”直到工程技术室党支部副书记、经理董周丹挺身而出,响亮地喊出这句话,垮塌井治理才迎来了春暖花开。

  TK1078井,西北油田首口大型压裂井,停喷转抽上修期间,发现井筒垮塌115米,多套工艺技术处理均无效果。经多方反复研讨准备,决定试用“高效反循环治垮技术”。但这一新技术从未试过,投资大,一旦无效,数百万元成本就白白浪费。“如果失败,我承担一切责任。”经过反复论证后,董周丹立下了军令状。

  “经过2趟钻的分级处理,以及技术人员日以继在现场的连续奋战,成功治理了大肚子疑难井段,并一举向下处理至地质设计深度,处理末期该井漏速达到15方/小时,且井口起压至3MPa,成功释放下部潜力井段。”治理结果,让董周丹格外自豪。

  之后,该厂应用“高效反循环治垮技术”成功治理垮塌井5口,增加经济可采储量7.8万吨。

  塔河部分油藏超深,地下、井筒、地上温度相差大,原油在举升时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变稠,到了地面就变成了硬块,用铁锤都敲不开。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黏,而降黏的常规方法就是掺稀和井口水套炉加温,但是,掺稀量多少合适?掌握不准,要么浪费稀油,要么导致井筒堵塞。

  要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打破常规掺稀方法,反复试验,摸着石头过河。技术人员试验20多次均告失败。停止,还是前进,谁也不敢承担这个风险。

  “出了事情我负责。”管理一区党支部书记赵传奇风险面前勇担当,带领技术人员继续攻坚克难。为了掌握油井温度对原油黏度影响的规律,管理一区技术人员分别在TH10265、TK885等15口井上进行了原油温敏性试验,结果发现,稠油黏度和温度的关系都有一个拐点,基本在55摄氏度左右,即高于55摄氏度原油流动正常,低于55摄氏度开始凝结。

  根据这一规律,该区及时优化掺稀量和水套炉温度,实现了优质掺稀生产,使稠油开采掺稀比由1.72下降至1.21,半年累计节约稀油5000多吨,增油1500吨。

  党员勇担风险,使一项项技术攻关在艰难曲折中稳步推进。2020年上半年,该厂累计完成技术攻关项目19项,增加经济可采储量38万吨。

  “每一项技术攻关都会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牢记使命勇担当是党员干部的本色,也是采油三厂全体党员的郑重承诺。”该厂党委书记赵德峰说,“这种敢担当的精神,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