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盛。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供应充裕,完全解决了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为我国小康社会的早日全面建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农业发展存在经营粗放,农产品在品种、数量和质量方面供求失衡,农业竞争力低等问题,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因此,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严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研究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问题十分必要,对于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的工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保障我国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农业文明发达,专业化经营思想并不缺乏。美国土壤管理教授富兰克林.H.金在1911年出版的《四千年农夫》一书中指出:“中国农业兴盛不衰的关键在于农民勤劳、智慧、节俭,善于利用时间、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这种时间、空间的有效利用便是农业专业化思想的一种简朴、实用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村一品、一县一主业到各种农业功能区的发展和演进,形成了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农业主体功能区、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等专业化生产区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大发展。但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提炼比较缺乏。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需要全面补齐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批准号:10BJY067)下,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姚寿福等同志经过几年的探讨,形成的学术专著《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研究》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联系中国农业发展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理论与国内外历史经验分析,认为农业区域专业化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
一、主要内容
本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为主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对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的内容包括十章,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九大方面:
(一)农业区域专业化研究文献综述。从马列经典、古典观点、农业布局、农业区划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对农业区域专业化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马克思的“专业化就是生产力”和习近平的“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催化剂,与农业工业化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是加快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之一。加快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的去库存、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对推进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达国家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经验。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区域专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来说,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是前提条件,农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是内在动力,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是内在引导力,政府引导、激励政策与立法是重要保障。
(四)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很慢,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完全管制,其中在1949年之前主要是重农抑工商政策,在1949到1978年期间主要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和推动农业发展,使得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在比较利益驱动下,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
(五)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通过不同区域的专业化水平与单产、成本收益关系的定量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生产正呈现出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但存在较大波动,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投入,强化和巩固优势,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激励和鼓励各地发挥优势。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要求大幅度减少农村劳动力,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根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农业内部和外部两大途径,农业产业链拉长拓宽延伸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
(七)规模经营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在对专业化经济与规模经济进行理论与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基于专业化的规模经营的观点,提出了通过土地整理、赎买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
(八)科技进步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在探讨农业区域专业化与农业科技进步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其中的关键是改革现有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制,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建立与农业区域专业化相适应的柔性专业化研发与推广体系。
(九)制度创新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需要与市场紧密联系、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交易制度改革、农业保险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才能更好降低交易费用、消解农业经营风险、增强抗灾防灾能力等。
二、重要观点
1.马克思的“专业化就是生产力”和习近平的“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农业区域专业化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2.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是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又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也是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根本;
3.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效率与效益的重要条件,对加快绿色和加工专用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提质增值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是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4.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引导力。
5.农业立法与政策是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稳定器。
三、对策建议
基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理论和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其中主要的建议有以下四大方面:
(一)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1.在逐步削弱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分的基础上,要加快建立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户籍登记备案制度,放开各级各类城镇的落户限制,在条件进一步成熟时,实现自由迁徙;2.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建立人口城镇化成本分担的制度;3.为进一步加快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建议制定《城镇化促进法》,把农村人口转移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农村人口对落户城镇过程、未来有一个良好预期;4.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又不影响农业发展。
(二)关于扩大农地规模经营的建议。1.加快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和农业补贴等改革,加大对规模经营农户、家庭农场等的支持力度,促进规模经营扩大;2.政府应对愿意举家落户城镇并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农户给予一套免费的城镇住房或一笔现金等,激励农村人口转移;3.加强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建议。1.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整合、重组现有农科站、农科所、农学院和农技推广机构等资源,以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为基础,构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网络型或柔性专业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使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农学教育和农技推广融合为一体,以打破条块分割,增进资源共享,提高农业科研的研发效率和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2.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强化农业基础研究,以农业科研促进农技研发,提高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的待遇,并加强农户的农业科学与技术培训;3.加强农业耕种和管理技术研发,加强农机与农艺研发协作,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四)关于加强政府作用方面的建议。1.加强农业立法,以法律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营规模扩大;2.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和补贴方式,以“产量+质量”或“产量+生态”为标准,提高谷物、棉花、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的补贴额度;农村金融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实行差别化政策,以促进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3.加强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强化农业生产各类统计数据、农产品市场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以指导农业生产。
四、社会效益
在研究过程中,发表了10多篇相关论文和专著等阶段性成果,得到了较多的引用或采用,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效益,其中出版的专著《农业专业化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获得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得到了成都市农业委员会、郫县农村发展局等的好评和采用。
(“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 姚寿福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