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邛崃市创新 “三问三审三投入” 社区治理工作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近年来,邛崃市精准把握社区发展治理要求,注重社区治理协同发展,探索形成了“三问三审三投入”社区治理工作法,逐步构建起了“项目居民提、方案科学审、资金多方筹”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落实“三问”举措夯实居民参与基础

  向居民问需求。动员党员干部进社区,了解居民真实需求,成为居民需求代言人。充分运用“为村”互联网平台等载体,广泛收集社区发展治理实施项目。通过向居民问需求,公开征求居民意见建议。2018年以来,临江社区党员干部面对面倾听民声60余次,召开座谈会、坝坝会20余次,接待居民300余人次,共征求小区环境打造、小区基础设施完善、房屋质量问题整改、生活服务需求、居民创业增收等意见建议26条。

  向议事会问先后。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商共议机制,由村(社区)党组织对前期收集整理的实施项目进行综合研判,先后组织召开730余场村(居)民议事会,通过议事会成员评分来决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项目实施顺序。临江社区按照“关乎多数居民切身问题”“安全隐患问题”“居民关心热点难点问题”优先解决的原则,通过召开议事会、群众大会等方式,对涉及的26个事项进行讨论和打分,最终确定了优先实施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等项目。

  向监事会问效果。充分发挥村(居)民监事会在项目实施和验收全过程的监管作用,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报告项目实施和验收情况,发放和收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项目满意度测评表》,向居民询问项目效果。同时,通过村务公开栏、“为村”平台、“今日邛崃”等载体,及时公布项目进展情况。全市共计发布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项目进展800余次。

  创新“三审”程序构建科学评审体系

  构建三级审核机制,目的是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初审、再审、终审,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实现财政资金、社会资源的靶向投入。在项目审核上分两类:一类是2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邛崃市委社治委初审筛选项目、邛崃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复审确定项目、规委会或部门联席会审定重大项目设计方案;另一类是20万元及以下项目,由村(社区)党组织初审、镇乡(街道)业务分管负责同志复审、党(工)委会终审。2018年以来,有183个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重点项目实施了三级审核。

  丰富“三投入”路径多维资源要素

  政府投入资金或资源。为确保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居民服务,2018年以来共投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资金30.8亿元,完成了棚户区改造项目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4个,打造特色精品街区8条,整治完成背街小巷40条,建成社区绿道32.5公里、邛州绿道115.5公里。同时,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黑籽儿社工入驻,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订单38项,为辖区居民提供“430空间作业辅导”“读书会”“幸福的社区晚年生活”等服务,为大型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提供了很好地借鉴样本。

  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资本或服务。探索建立驻区单位与社区联动的清单体系,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驻区单位开放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如冉义镇义渡社区,引入企业投资2000余万元采取集体建设用地合作开发方式,开发建成农贸市场,并配套修建了社区党群服务综合体。德赢行投资管理集团和邛崃市文投平台公司合资成立的有美堂公司,共投资9000余万元,打造邛崃市“有美巷子特色精品街区”,被评为“成都市最美街道”。

  引导居民投入精力和责任心或筹资。在社区治理中,邛崃市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2018年以来,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绿植认领”“最美院落”“最美阳台”等评选活动,带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高埂镇探索了“垃圾银行”志愿服务激励模式,吸引600余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培养居民养成垃圾回收的好习惯,使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倡导者。

  邛崃市通过创新 “三问三审三投入”社区工作法,推动了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互联互动,激发了社区治理活力,成为了新时代社区发展治理新探索。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治理指导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