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大漠井站“三卫士”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新疆库车市境内塔里木乡、哈尼喀塔木乡与沙雅县塔里木乡接壤处,是一个被当地人称为“三不管”的地方。然而,就是在这个特别的地方,有一个特别的TH12536井站。

  这个井站的特别之处到底在哪里?

1.jpg

●巡检一次油井,要徒步穿过几道芦苇沟

2.jpg

●相互配合,处置故障

3.jpg

●用歌声赶走疲劳和寂寞

  这是一个西北油田采油二厂最偏远的一个井站,距生活驻地40多公里,管辖7口井都是“宝贝井”。因为,采油二厂采出的油95%以上都是稠油,开采稠油主要靠“掺稀降粘”,把稀油掺入稠油井里降低稠油粘度后再把稠油采出来。这7口井产出的都是稀油,可以用作“掺稀”的油。经过多年开采,有4口井暂时关停“休眠”,现在正常生产的有3口井,1口在站内,2口在远处,每天产油150吨左右。因此,这3口井就显得更加宝贝。

  为了精心呵护这7口稀油井,该厂采取“驻站”工作制,3名岗位员工24时吃住在井站,每隔5天,他们就到40多公里外的项目部领取生活物品和饮用水,野营铁皮房隔出一间小厨房,配有炉灶,还有个小冰箱。

  今年,在疫情严重期间,封路,拉水车进不来,听说他们在七八公里外的棉田里,找到一口农用井。那段时间他们都不舍得用水洗澡。

  6月2日一大早,当我们慕名进站采访的时候还困惑过,这么个天然被隔离的地方,我们四个人都被班长翁新龙的测温枪严肃地“爆”了一次头。

  “我们这里就三个人,丁国彬去接班了,开始一天的值班工作。叶玉彬下夜班,睡觉。站内这口井是机采井。丁国彬每隔1小时取一次参数:井口的油压、套压、回压、温度,井口水套炉的炉温、出压、出温……每项参数采集必须准确及时,值班室的墙上挂着十几本表格,每个表格都要填报准确。这是确保油井正常生产的重要依据。”当我们几个人进站以后,翁新龙一边领着我们进野营房值班,一边热情地介绍。

  可能是平时难得见来这么多人,看到我们到来,翁新龙显得异常激动,他就像接待客人一样,如数家珍地讲述在这里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偏远井无法进入输油管线,产出的油靠车拉。站里有4个50立方米的储油罐,3口井的油不间断地输入到4个罐里。丁国彬一小时观测一次油罐液面,爬上近5米高的罐顶,油井里出来的油高含硫化氢,他必须背上9.97公斤重的空气呼吸器,确保人身安全。液面到了1.4米就通知拉油车,罐容量有限,若拉油不及时,就会出现冒罐等事故。45立方米的油罐车,每天要拉走三四车。装一车油要一个多小时,装油过程丁国彬要一直盯着,刮风下雨也一样,一秒钟也不能离开。油井24小时产油不断,丁国彬和叶玉彬24小时也不能断,一人12小时,一个白班,一个夜班,7天一轮换。我白班夜班都得兼顾。”由于三人配合相当默契,井站生产一直安全无事,是最让领导放心的井站之一。

  巡检、取样、采集参数、填报表、查液面、装罐车……每项都平常,每项都不可放松。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大事故,管线刺漏更不能发生,只要油井在生产,大家的神经就得绷紧。

  “这里的沙尘暴随时就会袭来,时间短的有30分钟左右,时间长的有6天7天。在这里工作全靠的是责任心。”翁新龙语气平缓而坚定。他们都是普通员工,没什么高级技能,有的就是责任心。这样偏远而普通的岗位,要的就是责任心。

  12时多,叶玉彬睡醒了,开始做饭。“今天有客人,炒菜的时候多放点肉,尝尝咱们的伙食。”我们笑问他:“谁做饭好吃?”他认真地答:“班长说了不许说谁做的饭好吃不好吃。”他们是谁有空谁做饭,不是谁做得好吃谁做饭。

  吃饭的时候,翁新龙上大一的女儿打来视频电话,女儿的问候很简短。平时她都不在这个时间打电话,可能是在家终于等到了开学通知的缘故。女儿说刚给妈妈打过电话,她妈妈也在西北油田工作,刚来单位,还在隔离期。本来四个月倒班轮休一次,这次老翁自去年9月上来还没回过家,疫情打乱了正常工作、生活节奏。

  通话过程中,丁国彬和叶玉彬一直羡慕地盯着老翁。叶玉彬是三人里年纪最小的,特感慨:幸亏现在有个手机!这是他们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尽管铁皮房的屏蔽作用很强。

  有时候,吃过晚饭,翁新龙和丁国彬,或者翁新龙和叶玉彬,会走出小站转一转,唱唱歌儿,练练拳脚,但很快就会走回去。他们在小站里整天忙忙碌碌的,但小站外面真是安静,安静得方圆几十公里内,看不到一个人。

  在这广袤的戈壁大漠,远离都市喧嚣和繁华,每天忙忙碌碌干着重复的工作。一天24小时,一年360天,他们常年与油井为伴,同风沙共舞,忍受孤独和寂寞。但,他们无怨无悔,尽职尽责地在这里坚守着,一刻也没有放松过,这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敬佩。

  (郑金国 丁玉萍 胡强 吕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