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1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塔河两岸的“前浪后浪”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赵春国

1.jpg

●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代旭升(右一)到毛谦明创新工作室交流

2.jpg

●党员技能大师毛谦明在传授技艺

  “井口智能多功能增压外输环保装置,不仅绿色环保,能提高生产时效,而且改造简单,安装方便,可在各单位推广使用。”6月3日,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南疆大地,让人透不过气来。西北油田采油一厂TK432井井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石化技能大师毛谦明正在与雅克拉采气厂等兄弟单位的技师们现场交流最新技术创新成果。

  中午12点交流结束,毛谦明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赶往AT1集气站。在那里,还有另一个创新项目的现场实验等着他。

  “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要用现场效果来检验,只要能多产油、多创效,再苦再累也值得。”虽然车上十分颠簸,但毛谦明还在抓紧时间完善着手里的实验方案,红色工衣上一块块的白色汗渍特别醒目。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岗位创新

  毛谦明是西北油田乃至全国石油系统赫赫有名的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工友们尊敬地称为“毛大师”,他领衔担纲的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多年来围绕生产难题进行技术创新、工艺改造等,累计解决现场疑难问题184项,推广技术革新36项,降本增效8000多万元,曾受到全国总工会和中石化集团公司领导高度赞誉。

  采油一厂地处天山南麓,“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位置偏远,气候恶劣,作为开发30多年的老采油厂,油藏类型之多国内罕见,且具有埋藏深、高含硫等特点,加之设备管线趋于老化,油气开发难度极大。

  创新在采油一厂有着光荣的传统。为凝聚员工智慧,挖掘创新潜力,打造更多的石油创客,该厂整合基层一线的劳模、技师资源,聚焦生产实际难题,结合基层班组QC成果,全厂成立5个创新工作室。厂工会不仅在办公场地、硬件设施、创新经费、项目落实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邀请大国工匠、中国石化技能大师、胜利油田首席技师代旭升等名家授课,而且安排内部信息化建设以及油藏开发等领域专家进行业务辅导,随时帮助解决可能出现的困难。

  该厂借鉴科技立项管理模式,鼓励广大基层员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对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度、创新指数、预期效益等进行论证,项目实施后按照实际效益大小由管理区、厂相应给予奖励,价值较大的还可以申报油田分公司级项目给予重奖,不仅使每一个职工的创新成果都能找到实践平台,而且对创新者个人在晋级、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加分奖励。

  今年58岁的高级技师徐镇,已在大漠戈壁的生产一线工作了41年,由于成绩突出,徐镇被评为中石化劳动模范。他在加入创新工作室后,就像日夜运转不知疲倦的抽油机一样,每天只痴迷于做一件事——技术革新。他针对稠油井地面管线憋压严重,洗井扫线作业频繁,耽误生产时效的老大难问题,大胆创新,把注水管线与生产管线相连接,适当控制加油嘴,同时借用注水管线的压力助推,有效降低地面管线压力。此项革新实施后效果明显,不仅在27口生产井进行推广,还荣获西北油田技改创新二等奖。

  技术送现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杨技师,您设计的这个智能加药装置真好。既节约了药剂,还能避免停井影响产量!”5月21日,TK958井场,看到高级技师杨献年,正在进行加药作业的岗位员工禁不住向他报喜。

  如何更好发挥技师作用,把力量下沉到基层,在帮助岗位员工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使工作室里的技能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量效益?厂工会组织毛谦明、徐镇、张吉德带领30多名长期扎根一线、技能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分成四个小组,深入查找各基层生产单位里“啃不动的硬骨头”,把技能送到生产现场,面对面帮助一线员工解决安全生产和提质增效难题,打通生产现场创新创效的最后一公里。

  杨献年是毛谦明的徒弟。他在和一线员工交流中了解到,为降低原油粘度,一直都是在井口安装加药装置,将破乳剂打入输油管线和原油混合,达到降粘效果。但原来的加药装置只能靠人工调整加药量,容易造成加药量调整不及时,影响产量甚至停井。

  他和信息化中心专业人员协作开发一个智能软件,将人工加药装置改为智能化加药装置,实现自动加药的目的,不仅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还最大限度避免了破乳剂浪费。

  4月中旬在TK958、TK951两口井改装智能加药装置后,每天可节约破乳剂用量约16升,目前智能加药装置已在采油管理二区乳化较严重的15口井推广,每季度可减少破乳剂用量1000升以上,全年节约成本费用40余万元,且该装置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名师带徒人才队伍长盛不衰

  “截至5月底,今年全厂11个创新创效小组,共实施创新创效项目28个,其中大部分都是困扰油井生产的老大难,预计增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该厂工会干事吴玉飞告诉笔者。

  比如光杆偏磨是采油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抽油机光杆运行中不允许有横向和纵向缺陷,但受抽油机基础下陷、作业翻驴头碰游梁、更换井口等影响,光杆井口不对中,往往导致光杆偏磨、断脱,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采油管理二区“1+1”创新工作室青年技师赵江、张鹏等人,自主设计、自己加工,研制成功光杆扶正器,他们将四寸管和尼龙扶正块从光杆上部穿入,用扶正器下部的3条固定螺丝固定在密封器压帽上,按照光杆在密封器的位置来调整调节螺栓,使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摩擦变成了金属与工程塑料的摩擦,从而降低光杆磨损。发明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而且降低了盘根的消耗量与光杆更换次数,每月节约成本4万元。

  创新无止境,只怕有心人。该区运行三班班长王彦祥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也是位发明能手,他针对计转站等药剂桶桶盖较紧,加药时员工开桶盖非常费力的难题,从旧料堆里找来废钢管,制作成小巧实用的“F”型扳手,使用时轻微转动即可打开桶盖,既减少了员工操作难度,又缩短了操作时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做好传帮带,高技能人才队伍才能长盛不衰。在厂工会统一组织下,全厂14名高级技师和1名技能大师,每人都制订了详细的“名师带徒”计划,针对不同特点因材施教,逐人明确成长目标。爱钻研的王彦祥就成了毛谦明的又一位徒弟,正在跟着师父精心磨炼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