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 华东周刊

2020年06月0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黄建明:在家门口上好学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校长名片

  黄建明,祖籍绍兴,出生在桐乡,1969年生,高级教师,浙江省第七批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1988年参加工作,进入学军小学,从教师当到副校长。1997年担任求是小学校长,首创名校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创办求是教育集团,后担任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以名校广场模式创办了钱塘外语学校。2004年至2018年,任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现任绿城育华教育集团总校长。

  ■ 李 洁/文

2.jpg

徐青青/摄

  5月12日,《杭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发布,“公民同招”再一次被强调。根据《通知》规定,民办学校按审批地招生。民办小学、民办初中不论办学主体是否相同,是否同一教育集团,均不能实施跨校的直升。

  政策发布后,黄建明在朋友圈中写道,“公办教育公平化、民办教育特色化才是好的教育架构。公办教育不要再热衷于打造少数名校,人为拉大学校之间差异。应该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读好书,解决好一般学生的入学要求;而民办教育则要立足于解决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而不要再让他们去承担孩子‘没书读’的责任。”

  新政发布的一周前,笔者在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专访了黄建明。他如今的身份是绿城育华教育集团总校长。在此之前,他历任杭州学军小学副校长、浙大附小校长、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在教育领域默默耕耘30余年,他说:“我的教育理想只有一个:公平、优质。”

  3个半小时的采访中,黄建明提到了58次“老百姓”,29次“家门口”,23次“公平”。在他看来,公平是教育的基石和灵魂。他自嘲是个“一根筋”的人,走上了教育这条路,之后就只会做教育,并且要做到极致,“让所有的孩子都在家门口上好学”是他的理想与追求。

  ▲家门口,读好书

  “这次新政策,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谈到对新政的看法,黄建明如是感言。

  在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公平”成了稀缺品。但黄建明却从未停止努力。

  黄建明回忆起20年前,他在蒋村商住区办竞舟小学、星洲小学,创办钱塘外语学校、创立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经历。“我们那时候提出的口号,就是‘不仅要让孩子有书读、还要读好书,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1999年,杭州正逢旧城改造,小学入学处于高峰,城区学校招生出现紧张。此时,杭州城西房地产开始大片开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问题在此时显现:新城西的一些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生源不足,而一些老牌名校年年被学生挤破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时任求是小学校长的黄建明开始思索名校集团化。看着为择校奔波的父母,“长途跋涉”的学生,他深有感触:“择校的孩子往往路途远,每天早晚来回赶路的都是那些孩子,不少人上学就要花上1个多小时。”能不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名校?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求是小学于1999年和2001年在杭州蒋村商住区,利用新的住宅区公建配套学校,成立了第二校区和第三校区,按照公办学校运作方式进行连锁式办学,分别称为“求是小学竞舟路校区”“求是小学星洲校区”,这就是最早的教育集团化的雏形。

  “学校落成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管好一所学校,把教育质量提高到名校水平,这才是大家真正关注的核心问题。”黄建明不仅看重公平,还着眼于优质。

  为了体现“家门口上好学”的理想,在求是小学竞舟路校区开学第一年,黄建明主动要求把附近骆家庄、五联二所农村村小全部学生和教师收入新学校,而不是借给他们场地自行过渡。在开学第一次考试中,同样的考卷,学校所招收的原骆家庄、五联两所村小的学生成绩,与老校生差距有25分之大。有老师建议,重新出一张低难度的考卷,给竞舟路校区学生,给新学校一个成长空间。黄建明坚决地否决了。“求是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当时很多同行和领导担忧,“名校集团化会不会变成牛奶兑水、名不副实?”黄建明解释道,“名校不是人人考北大清华的学校,而是人人有进步的学校!”

  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些学生进步神速。只用二年时间,不仅在学业成绩上和浙大附小拉平了差距,在体育、艺术、科技节等全区重大活动中,均进入全区第五名,达到或超越了区内林立的几所顶尖名校的水平。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探索优质教育,首先要实现制度化、标准化。在求是小学,黄建明花了足足三个月时间,形成了一套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体系(1999版)。他要求,学校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不论是校长还是卫门,人手一份教育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之后,每年对标准版本进行升级。

  标准化的推广需要借助信息手段。1997年,求是小学创办了第一张校园网,1999年开通了全市第一个中小学网站。通过网站统一发布信息,实现新老学校信息的高度共享,完成了人、财、物、信息和质量标准五统一。

  求是小学在短时间内带动两所新校,走出品牌发展之路,减缓了择校的压力。这一成功示范,给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信心。2004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推广名校集团化,进而推行名医集团化、名园集团化、体育集团化。名校集团化的旋风迅速在杭州刮起,一时之间,各式教育集团涌现,纷纷揭牌成立。

  2007年,黄建明、马冬娟等教师将名校集团化办学经验集结成册,编著了《为了教育公平:名校连锁集团化办学探索》一书。名校集团化办学作为杭州市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举,从探索“名校+新校”的1.0模式,到形成区域特色共同体的2.0模式,再到探索从县域到市域的新名校集团化3.0模式,推动了主城区名校资源向县(市)延伸,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共建共享。

  ▲校外教育,新探索

  2004年,黄建明出任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开始在校外教育探索创新。

  他用了14年时间,通过和同事共同努力,将一个中心变成了“市区五中心、富阳一营地、桐庐一儿童乐园”——先后完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改扩建工程的拆迁和改建工作、青少年发展中心、城西分中心、城北分中心、桐庐儿童乐园、杭州(国际)青少年洞桥营地、滨江青少年宫、城西分中心儿童乐园等项目的建设和开放工作。十多年来,从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到杭州(国际)青少年洞桥5S(五自)营地、再到高中生上班、大学生哥哥姐姐志愿者,打造了覆盖幼儿园到大学生全龄段的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体系。

  2006年开始,中心先后研发启用数字业务管理系统,实行身份证号码实名注册、网上公开报名和自动选班、超过招生人数自动抽签摇号录取、网上缴费打印发票、短信自动通知等服务,不仅彻底公开了报名渠道,方便了家长,实现了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还有效制止了“开后门”等不正之风。

  2008年10月建成开放了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占地54亩的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其中“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更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项目,开创了体验教育活动的新模式——“DO都城”里有一个职业体验是记者,里面有一个钱江晚报馆,是唯一的一家平面媒体体验馆,12年来接待小朋友数十万。开馆头几年,特别是在暑假里,“DO都城”现场售票点一票难求,怎么办?“DO都城”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把增开的场次、开放时间等告诉家长,给了家长极大的方便。

  2010年,利用金成房地产集团闲置的土地和房产建成开放了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金成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国内首个按照“民有公办”体制运作的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2011年10月,建成开放了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和周边几万平方米的历史文化艺术馆融合成了有一个大规模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综合性阵地。

  2016年,自筹资金1000万元帮扶桐庐青少年宫建成了占地40亩的儿童乐园,和桐庐青少年宫自身8000多平方米建筑一并合成了一个全省领先的县级青少年宫,填补桐庐没有专门校外活动场所的空白。

  2016年底,自筹资金1.5亿元建成开放了占地面积1100余亩、首期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杭州(国际)青少年洞桥营地,以“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和体验教育为理念,成为了全国首批研学实践基地。

  2018年9月,由中心提供30亩土地、滨江区政府负责投资约2.5亿、建筑面积达到6.4万平方米的杭州滨江青少年宫建成开放,里面除了设置一般青少年宫的活动项目之外,还设计了天文天象馆、消防体验馆等新体验式教育新项目。

  2018年9月15日凌晨5:30,黄建明带领老师们为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滨江分中心装好最后一块黑板。8:30,滨江分中心首次招收的一万五千名学生迎着朝阳涌入杭州校外教育的新课堂。到是年10月带着已然实现的目标——杭城60%以上地区、80%人口、15分钟车程到达少年宫,黄建明正式离开自己任职14年的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踏上另一段教育历程。

  离开时他说:“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不想说再见,是因为相信我们会始终在一起,只是现在需要换一种方式了。”

  ▲公平化,特色化

  离开青少年活动中心,来到绿城育华教育集团,黄建明的“公转民”引发了外界不少讨论。

  笔者追问离开的真正原因,黄建明说:“就是因为任期到了。我是支持中央关于事业单位负责人实行任期制的政策的,因为这样有利于公共服务公平化,不能因为我而去破坏这样的制度设计。现在中央顶层设计都很好,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在基层一线通过底层创新去落实中央的顶层设计。”

  绿城育华是浙江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学校,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段的教育,涵盖了校内校外教育,还有足球学校等特色教育。黄建明说,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实现课程一体化,思想理念一体化,做好不同教学阶段衔接,培育特色人才。

  走进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在绿意环绕之中,一座书籍状的雕塑立于教学楼前,雕塑之上,镌刻“仁爱求真”四字,这是绿城育华的校训。仁爱,出自“仁者爱人”。因为“仁爱”,所以追求公平,追求让更多的孩子读好书。

  在绿城教育集团,黄建明依然致力于办学校,他要把优秀的教育资源送到更多地方。随着房地产开发逐渐向“郊区化”发展,小镇房地产学校配套需求出现,让小镇不仅能住得下人,还能上得好学成为了黄建明的目标。他将标准化、信息化的经验带进小镇办学中,“既然当年能够把骆家庄、五联村的教师培养成名校教师,那么在小镇当中也能用普通的师资办成优秀的学校。”黄建明对此信心满满。

  在绿城教育集团,黄建明还有一个理想,就是办好更多公办学校。面对公民同招的新环境,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架构应该是“公办教育公平化,民办教育特色化”,未来绿城育华就要践这一理念。“绿城育华要有新的定位,绿城20年积累下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方法,要让更多的孩子去享受。第一,我们可以帮政府办好新建或薄弱公办学校,第二,帮新的房地产项目、新开发的区块配套好优质教育。包括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我们都会做。”

  黄建明介绍,绿城教育集团未来可能是一个民办的外语特色学校,小班化,双语,让对国际文化有需求的孩子,参与到这样的学校里来。同时积极参与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办学校。

  新政策之下,很多家长关心,绿城育华的审批地是杭州市教育局,按照新政,可选择在全市招生,也可仅在西湖区招生。绿城育华会如何招生呢?

  不久前,黄建明给出了解答,“公平”依旧是他强调的关键词。他说,从审批地的角度来看,绿城育华确实是杭州市教育局审批的学校。根据新政,可以选择面向全市招生。但是,从公平教育的角度出发,绿城育华还是应该自觉选择和其他民办初中一样的条件,坚持优先在西湖区范围招生,还是希望孩子们都能就近入学。

  回顾教育之路,黄建明总结说:“做教育,我最开心的是,每办一所学校,老百姓喜欢;每办一个校外教育场所,学生们都认可。”在他看来,公益性事业可以社会化运行,但教育绝不能成为一个产业。教育的商业化只会伤害普通民众,必须把社会责任、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实现教育公平,更多的观点与思考,他常常在“黄校长日记”的微信号更新,他曾在“日记”中提到,不管是名校集团化还是教育标准化,其本质都是通过标准化来实现公平化,通过不断提高标准来实现教育的优质公平。这是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最高向往,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因为我是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