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涪江两岸测旗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四川盆地秋林区块三维勘探施工拾零

  ■ 邱小骥 王正强

1.jpg

●穆玉平(前)廖德英(后)在工作中

2.jpg

●爆炸机操作员张文小心翼翼接通激发信号

  初夏的涪江两岸生机盎然,成熟的油菜、冬小麦已经收割,平整的水田静候秧苗的栽种。树木繁盛葱郁、布谷声声啼叫。风景如画的涪江两岸,还有时不时穿梭的红工装,他们是中石油秋林区块三维勘探作业员工。走进他们中间,平凡普通的身影映入眼帘,就是这些平凡普通忙碌的身影,造就出油气勘探一个个重大发现的不平凡。

  埋置节点仪的夫妻俩

  清晨天刚蒙蒙亮,汽车驾驶员田师傅就翻身起床,他来到编号川R12G6O的皮卡小车旁,开始每天必须做的出车前例行安全检查。跟车的是穆玉平和廖德英夫妻俩,5月28日这天,他们要在1129、1131线两条线上埋置88个节点仪。

  彼此起伏的鸡鸣声中,新的一天开始了。田师傅等一行匆匆吃过早饭,把今天要用的节点仪全部装车,前往野外施工测线。不多时就到了1131线的桩点,找到标记处,按施工技术要求选好埋置点位,铲土,挖坑,把一斤多重的节点仪平稳正直埋置,回土盖上薄薄的一层,做好标记。又赶往直线40米外的下一个测点。

  上午10点过,穆玉平和廖德英来到三台县刘营镇响滩村1129线1177测点上。这个测点布设在一小块花生地边。出苗的花生已顶破塑料薄膜露出深绿色叶片。穆玉平负责平地挖坑埋置节点仪,廖德英负责做标记照相。他俩默契配合,一前一后,很快就埋置好一个测位的节点仪。直线相距40米外的下一个1178测点在一块菜地里,1179、1130点就在山坡上了。顷刻间,穆玉平和廖德英的身影消失在山间密林中。

  在转点仅几十米的路上摆谈,得知身材高挑的穆玉平,1989年出生在贵州赤水,中专文化。从2016年开始来到四川物探队打工,川渝地区多个物探项目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谈起他的搭档廖德英,问他们是不是一家人时,他有点问非所答,很快就已经走得远远的了。其间廖德英说自己是今年才出来的,3月28号出的工,已经出来一个多月了。这个项目做完了,如果还有项目做。他俩还是要做的,从家里走出来就是为挣点钱。

  张文和他的后炮班

  为减少干扰,项目施工资料采集多是安排在夜间。晚饭后,驱车前往三台县灵兴镇山水村。到达炮点位置时,夜幕已经慢慢降临。

  下车后,穿过不久前才收割的油菜地,来到一条小河边的树林旁,爆炸班操作手张文已先期在那里等候。这天项目安全检查监督人员正好在炮点上检查。夕阳下,时有布谷鸟在上空盘旋,伴随着声声啼叫。喧嚣的城市很难听到的布谷鸟声,在这勘探测线上的荒郊野外竞不绝于耳,真还另是一番感受。

  接受安全检查完毕,操作手张文在来到编号为S50230036激发点上,他十分熟练地连接好井口爆炸点与爆炸机的连线,之后守候在爆炸机旁,等候放炮的指令。工地电台不时传来放炮井点的井号。天色全部暗下来时,该张文放炮了,按照采集指挥中心指令,完成S50230036激发点的采集后,张文踏着夜色赶往下一个井点。

  张文说,他家在德阳罗江县金山镇,初中没有毕业开始打工。先在火锅店帮忙,做后厨,主要负责调火锅汤汁。冬天好点,夏天太热了,简直受不了。父亲早已去世,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那年妈也离去,他成了孤儿,现在跟着养父过。2016年他22岁到的勘探队打工。师傅叫白勇,和他是老乡,是白勇介绍他出来的。先是在其他单位的物探队,做了三年后就到中石油的物探队了。几年间到过内蒙,吉林,去年在新疆,今年回四川了。这个项目今年4月13号出的工,他所在的班已经完成了一批工作量的采集作业,要6月底这个项目才做得完,做完后就上其他项目。

  转眼间夜色已浓,车行山间小路,道旁树木掠窗而过,白天沿涪江两岸看到的测旗早已被夜色淹没。测旗两岸进行的新一轮勘探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当来日测区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时,石油物探人起早贪黑跋涉奔波的艰辛付出,才能得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