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7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核集团:因地制宜产业帮扶打造特色产业群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山莽莽,岭逶迤。春耕时节,走进重庆石柱县这块创业的热土,在黄水镇,种植黄连的农户正在忙着育苗和搭棚;在洗新乡,种植天麻的农户正在生产种植乌天麻必需的蜜环菌;在沙子镇,种植高山错季蔬菜的农户正在抓紧翻地;在冷水镇,养护莼菜的农户正在为采摘做准备;在三星乡,稻农们正在干劲冲天地育秧;在金铃乡,蜂民们正在精心饲养为他们带来幸福甜蜜生活的中蜂……这些“苦(黄连)麻(天麻)青(高山错季蔬菜)莼(莼菜)香(三星有机香米)甜(金铃中蜂)”石柱特色产业,都是中核集团为帮扶石柱县脱贫攻坚而援建的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

  自1995年起至今,中核集团定点帮扶石柱已有25年的历史。中核集团聚焦用好政策推力,发挥市场引力,提升脱贫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四力”并举,出实招、出硬招,走出一条富有中核集团特色的帮扶之路。

  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中核集团高度重视对石柱的产业扶贫,通过产业扶贫共带动2253户贫困户脱贫增收。目前,已形成涵盖黄连、莼菜、三星香米、乌天麻、中蜂、高山错季蔬菜等六大石柱特色产业组成的中核集团扶贫石柱特色产业集群和“绿色+特色+科技+完善产业链+体制机制创新”的长效产业扶贫模式。

  培育“金种子” 牵住“牛鼻子”

  石柱种植黄连有70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年5万多亩,每年产量30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世界总产量的40%,拥有“中国黄连之乡”的盛名。

  中核集团资助330万元资金支持黄连产业发展,将石柱黄连科研基地打造成为国内研发黄连链条最全、科研能力最强的基地。关乎黄连种苗品质的黄连种质资源圃及配套设施项目将在今年5月份实施,种苗研发成功后将持续带动1000余户农户(其中502户贫困户)增收。中核集团对石柱黄连产业的帮扶,可以说干了件革命性的工作,培育了“金种子”,牵住了黄连产业的“牛鼻子”,有力促进了黄连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念好“特”字经 打造“硒望路”

  地处神秘北纬30度的石柱洗新乡,境内自然资源丰富, 土壤富含硒元素,野生体大而圆、肥厚无空心的乌天麻,被誉为“深山黄金”。

  中核集团支持石柱150万元,建设石柱200亩乌天麻良种繁育基地,在洗新乡配套生产种植乌天麻必需的营养菌种。乌天麻良种在一年内就可繁育成功,可实现1000亩的乌天麻种植规模,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136户贫困户增收和5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石柱乌天麻产业形成了“专业化公司+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大户+一般农户(含贫困户)”的产业组织体系和“乌天麻研发+育种+规模化种植+产地加工+市场营销”的产业体系。

  据中核集团挂职干部介绍,石柱乌天麻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都很高,当地坚持“边种麻边种树”的原则,将天麻生产与植树造林相结合,确保自然生态永久平衡。采收天麻后的废弃木材可以生产食用菌,食用菌采收后的菌棒还可以生产有机肥,做到有机循环、物尽其用,实现天麻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通过村集体帮扶和技术指导,我去年种了350平方米的天麻,采挖了近1000公斤,收入了4万多元。”洗新乡万寿村沙坝组的建卡贫困户赵昌发兴致勃勃地介绍说,“现在种植天麻有经验了,今年还要大干一场。”

  基地建“云端” 拎稳“菜篮子”

  每逢盛夏,行走在石柱县海拔1500余米的沙子镇卧龙村,蓝天白云下,犹如生长在云端上的一块紧连一块的菜田满目葱郁、蔚为壮观。这是在中核集团帮扶下,石柱县沙子镇精心打造的千亩高山错季蔬菜基地。

  中核集团帮扶资金用于采购优质菜种、建设保鲜库和蔬菜清洗车间、修建引水管道和蓄水池等,大大提升了产业配套能力。“中核集团帮扶沙子镇高山错季蔬菜产业150万元,那时正是基地建设资金最短缺的时候,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谈起中核集团的帮扶,当地干部群众感触颇深。该基地种植出来的高山错季蔬菜除了供应石柱本地市场外,还销往重庆、四川和江浙一带,带动14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85户)增收。

  助力“莼产业” 打造 “莼名片”

  中核集团资助700万元,助力石柱在冷水镇建起1200亩规模的中国(石柱)莼菜农业公园(有机莼菜基地),将其打造成为“依托有机莼菜基地和冷水镇及邻近你的黄水镇优质旅游资源,集莼菜生产、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康养美食、科普宣传”于一体的中国最美莼菜乡村,为“石柱莼”的名片增添了一枚厚重的砝码。

  中核集团对石柱的产业帮扶,有力地助推了石柱的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中核集团的帮扶资金输入只是一个方面,而中核集团“用好政策推力、发挥市场引力、提升脱贫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四力”并举的帮扶理念,会成为持久的动力,助推石柱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丛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