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4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华数机器人 打造工业机器人第一品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高绮桦

  2019年底,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华数机器人”)获评“2019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落户佛山4年多时间,华数机器人便研制出国内首个双旋机器人并取得发明专利,并建成了佛山首个机器人培训中心,培育了超3000名实操人才,为佛山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赋能。“华数机器人致力于用先进工业机器人装备中国智能制造,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打造工业机器人第一品牌。”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杨林说。

  每年发布5—8款新型机器人

  历时两个月,国内首创双旋结构的BR6系列双旋机器人在狮山镇诞生,该产品拿下了中国设计领域的“奥斯卡”——2017中国好设计银奖。

  2019年4月,华数BR双旋机器人获第五届恰佩克技术创新奖。

  目前该系列的机器人已大规模应用于车床上下料、3D视觉应用、汽车后视镜等众多领域的多种工位。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灵魂。”杨林说,华数机器人每年投入的自主研发经费大,约为总销售额的8%,研发速度快,每年都会有5到8款的新型机器人发布,研发需求来源于市场需求,如JM系列打磨专用机器人等,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基于华数已有的技术基础,佛山华数机器人自2015年10月投产后,得到迅速发展。杨林用一组数据佐证:落户第二年产量增长率达239%,第三年增长达到176%。

  可对机器人进行远程定制服务

  基于双旋机器人,华数机器人还推出了更“智能化”的机器人,即基于多元感知的智能人机共融机器人。该产品可以通过对声音、视觉等多元信息的感知,融合动力学刚柔控制、智能语音交互、主动环境感知等前沿技术,真正实现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共融交互。

  “智能语言交互能够让人与机器直接对话,让机器人的控制变得简单自然。另外,这款机器人还采用了协作模式和警戒模式监测人体区间,确保运行的安全性。”杨林说。

  用先进工业机器人装备中国智能制造,是华数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之一。其中,在控制软件方面,华数机器人结合自己的离线编程软件推出了数字双胞胎3C打磨工作站。这是一款通过长期对打磨机器人在工作受力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采集分析与运用而开发的一套程序,可实时监控机器人的状态。

  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华数机器人已有布局,包括在机器人本体上预留互联网的接口。与此同时,华数机器人与北京航天云网合作开展面向智能决策云服务平台的合作,基于大数据分析模型、深度学习,已实现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企业像管理员工一样管理机器人,比如评估机器人健康状态,提供关键部件智能保养与失效预警功能;或通过多样本对比模型,在机器人运行时进行能效优化。

  “未来,通过开放智能平台部分接口,无论你在北京还是新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下单,对机器人进行定制服务。”杨林说。

  此外,华数机器人还推出了更智能、更安全可靠的协作机器人。通过实时监测无框电机的电流,机器人具备了防碰撞检测的动力学辨识功能,提高了机器人关节模组的安全性及人机协作的可靠性。

  与佛山企业合作打造自动化生产线

  通过机器人的应用,华数机器人帮助了不少佛山制造企业实现省人、降本、增效的目标。

  2017年以来,针对小熊电器有限公司的特殊需求,华数机器人与其联合打造出切碎机自动化生产线。该生产线全长46米,由多种系列共13台华数机器人参与,投产后生产所需人数由原手工生产的25人减少到智能化生产的8人,由人工23秒节拍提升到智能化生产12秒。

  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策划总监周伟娜介绍,这条生产线具有高柔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产品更新换代,只要一更换机器人就能实现新产品的生产。

  “我们想做细分行业的定制化,基于已经且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再跟高端装备制造业一起探索高产的秘诀,实现共同发展。”杨林表示,他不可能掌握所有产业的痛点需求,但他会借势跟合作伙伴、经销商一起做,利用他们深耕行业数十载对工业的深刻理解,用佛山华数的软件实现工艺升级的理想,帮助合作方获取核心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2016年,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与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携手共建佛山市华数智造公共实训中心。

  佛山市华数智造公共实训中心负责老师王浩羽介绍,华数实训基地重视人才培养,让学生认识国产机器人,增强对国产产品的信心,全部采用国产的华数机器人。截至目前,实训中心已经为社会输送了数千名机器人操控人才。

  此外,华数机器人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行业集体维权,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目前,佛山华数机器人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设计、应用、自动化、工程化等方面的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自主产权1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60%以上,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