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产业循环运转要打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迪

  全球疫情流行,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了复工复产和对外贸易。在国内消费尚未全面恢复情况下,稳住外贸订单就更加急迫。坚持底线思维,必须认清形势划出“底线”,才能有效应对。

  困难在于国际供应链断裂。近年来,我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是发动机、机械设备、航空航天设备、医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从德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是机动车辆及其零部件,同时也进口相当数量的医药产品和医疗器械;从法国进口的发动机类产品占比较高,特别是涡轮机燃气轮机等传统发动机;从日本主要进口车辆零部件,光学、摄影等器械,以及各类发动机。从全球疫情来看,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均遭遇不同程度的疫情,国内生产遭遇停滞,导致外贸进不来、出不去,进而产业链断裂。

  底线在于生产链自我延伸。新兴市场主体国家的崛起,有利于分散全球出现系统性危机。但是,疫情造成部分国家生产停滞,继而引发全球供应链停摆,对我国企业进口零配件等中间产品造成断点,对下游产业的发展构成阻点,使一些行业面临产业链外移风险。面对这种形势,应在延长生产链上加大攻关力度,解决关键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问题,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和工作准备。

  破解之道在于加快产业升级。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升级,必然面临着新的困难。在困局中突围,在危局中发展,关键要统筹兼顾,拿出精准之策。降低全球生产链断裂的损失,本质上就是补上关键技术短板。发挥工业门类齐全优势,共同努力攻克技术难关,把国内生产链拉长,实现替代补充,从而有效克服疫情对产业链造成的影响。以前我国在数字贸易、人工智能、服务贸易等领域处于后发赶超阶段,而疫情导致全球生产格局、流通渠道、技术发展布局调整。我国应抓住机遇,锐意创新,苦练内功,加快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赢得发展大跨越。

  畅通循环在于提升物流能力。由于疫情大流行,部分物流中断,国际供应链受阻。对此,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供应链布局。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与制造业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提升覆盖相关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环节供应链服务能力,培育出仓配一体化、入厂物流、国际供应链、海外协同等融合的成熟物流模式,把物流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才能更加运行自如,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