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让数据成为 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徐代军

  4月9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把数据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个要素并列,并明确指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其实,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明确指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标志着数据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而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也指出: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如何促进数据要素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之一,是信息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的当下,作为推动我国数字化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国资国企必须在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做文章,紧抓“数据生产要素”释放的红利,以创新推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一、 数据的乘数效应更明显,可以有效放大传统生产四要素在产业价值链流转的价值。

  在信息时代,从微观到宏观、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到社会……一切可以用文字或者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数据”,用“数据”实现万物互联,并同时在不同群体之间产生价值。数据可以成倍的提高生产效率,而这也正是数据作为要素的一种,能够跻身成为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力量之一的缘由。对国资国企而言,只有真正洞悉数据要素的动向,把握数据的核心价值,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掌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权,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新型生产要素的出现都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像现在这样,“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引导经济提质增效,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关键性生产要素的迭代升级,都会成为撬动下一次产业变革的支撑点,而如今数据要素的逐步成型成熟,正成为引发产业组织、产业形态乃至全球产业格局重构的“推手”。

  有别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既是生产要素,也是关系要素,这使得数据成为了一根“绳子”,可以把经济社会各种数据化处理过的东西链接起来,形成一个跨越千山万水、江河湖海的“数据生态圈”。而在这个生态圈中,数据作为一座“唯一”的桥梁,充分释放着生产要素和关系要素的“双性价值”。

  二、 国资国企利用数据实现发展需要处理的关系

  从国资国企的角度来说,在利用数据之前,需要着重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关系:

  第一,明确使用数据的目的。这其中包含了数据最终的去向问题,因为数据越积越多,越往后走就越容易遇到基于历史数据分析而触碰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在使用数据前对相关使用规则进行前置关注,那么,其使用就会“因噎废食”。

  第二,明确数据在相关产业中的位置。“数字社会”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从数据的产生端来看,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其数量可以称之为“海量”;从数据的供应端来看,需要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打通“数据断点”,增加数据资源的交互力度,为各行业提供丰富的源数据;从数据的利用端来看,需要依法依规使用,形成健康有序的数据使用环境。此外,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数据产生量约占全球数据产生量的23%,美国的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21%,EMEA(欧洲、中东、非洲)的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30%,APJxC(日本和亚太)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18%,全球其他地区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8%。对如此丰富的数据资源如何使用,将决定我们是否可以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是否可以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大数据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在数据要素上的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上述两个层面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在数据要素基础上的创新活动,需要通过相应的使用规则予以规范。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各类数据不被乱用滥用,以起到保护个人、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同时,建立在健康有序基础上的数据使用环境,也能够为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社会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三、 国资国企利用数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0年以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新基建”的价值进一步凸显,而“新基建”的内容就涵盖了与“数据”相关联的领域。从目前来看,“新基建”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数据,分别是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数据中心”以及融合基础设施中的“大数据”。而建设这些与“数据”有关的基础设施,势必对与之相联系的新兴产业也有带动、辐射作用。正如稻盛和夫所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萧条是成长的机会’,企业就是应该通过萧条这样一种逆境来谋取更大的发展。”

  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一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数据市场总体收益达96亿美元,2019年至2023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3.5%,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大数据相关硬件服务占比最高,达到45.2%,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大数据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为32.2%,软件收益占比为22.6%。另一方面,大数据与零售、工业、金融、安防、营销、健康等领域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整合生产要素、促进经济转型、催生发展新业态、支撑决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

  在稳定增长的大数据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的趋势下,国资国企利用数据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加强国资国企在数据利用上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企业数据要素配置。在企业管理上,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成立专门的企业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执行数据要素配置监督管理职责;在企业制度建设上,制定实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企业实际的数据使用制度;在企业资产数字化方面,依托数据,建立数字化的企业资产目录和清单,为更好利用数据奠基。

  第二, 推动各类工作的数字化管理,提升国资国企内外部数据资源的自由有序健康流动。推进国资国企内外部数据资源的清单化管理,着力构建数据赋能清单,从中找到能够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和自由流动的途径,推动数据资源在国资国企内外的安全高效配置。

  第三, 参与培育和数据紧密联系的产业龙头企业。“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在当下,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领衔的龙头企业。因此,国资国企要根据产业具体实情,充分结合资源禀赋的优势,运用好直接投资、并购、合资等形式,积极参与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建设,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大数据企业上市,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壮大自身的规模、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