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科技人员硬怼低油价 ——西北油田采油二厂开发研究所“百日攻坚创效”行动纪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丁玉萍 郑金国 胡强

1.jpg

●“技术达人” 邱振军(右二)在连接压裂抢施工现场。

  5月1日晚11时,西北油田采油二厂开发研究所会议室灯火通明,一场应对低油价、如何优化措施、注气、流道调整等开发工作讨论会还在激烈地进行着,为了验证一个观点、通过一个方案,大家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这是该所围绕储量、产量、降本增效三大目标,全面打响“百日攻坚创效”行动攻坚的一个缩影。

  一边是年产281万吨的产量一吨不能少,一边是操作成本优化3550万元的目标,压力山大。讨论会气氛显得有些压抑和沉重。

  开发研究所是油田挖潜和寻找新储量、作出开发决策、制订开发方案的“参谋部”,他们的“眼睛”可以透视地下几千米,分析出油层的脉络和分布,通过破译“密码”揭开地层神秘的面纱,从而牵出一条条油龙。

  这是一个年轻、精干、有活力的团队,64名职工,41名党员,平均年龄只有32岁,承担着油藏地质研究、各类方案调整、新井井位现场勘测、钻井地质设计、试油、投产、投注方案等科研生产任务。

  原油产量能否完成,效益指标能否实现,油田开发水平的高低,开发研究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储量,产量,效益”,不仅是他们口中的“热词”,而是心中的目标、行动的动力。为此,他们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之分,没有八小时概念,有的只是一种责任、一种信念、一种力量。

  “五一”假期,科技人员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千里油区成为科技人员比速度、比效率、比作风的竞技场。

  “高级参谋”张世亮

  主抓生产与产能建设工作的张世亮,斯文清秀的外表掩饰不住坚毅和果敢,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春季是上产关键时期,但受到疫情影响,部分油区道路禁行,储改等增量作业处于停工状态。“关键时刻,我们要像冲锋在一线的战士那样守土有责,用超常举措、超常力度打赢上产攻坚战。”他带领科研人员,累计排查出各类方案104井次,为后期复产奠定了基础。复工复产后,他连续加班编制上产方案,组织项目组开展单元过井,敲定了提液、低成本堵水、过饱和、新增注水等各类工作量83井次,为上产工作提供了支撑。在新井产能建设方面,他紧盯每一个环节,加快新井高效投产,截至5月1日,投产13口井,累计产油1.16万吨。“早一天上钻,就能多贡献一天产量。”5月1日当天,忙碌的他又投入到了新一批井位部署的潜力排序工作中。

  “动车组”组长姚俊波

  作为十二区的“区块长”,500口井都装在他的脑子里,大家戏称他为“搜索引擎”。他2019年10月初返岗,本来今年一月就该轮休了,但当时区块产量不稳定,就想再坚持下,结果等来了新冠疫情。轮休的同事上不来,他一直坚守岗位一干就是将近7个月。“作为区块管理党员示范岗带头人,就是要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最基础的工作,为百日攻坚夯实基础。”他带领的十二区油藏指标逐年向好,自然递减率持续下降,产量连续四年实现稳增,2019年实现盈利10.3亿元。进入2020年,十二区主力单元开发程度高,受快速上水、注采不匹配等影响导致产量递减大,储量与采速不匹配,开发难度加大。姚俊波带领“动车组”——十二区科研人员通过建模数模等手段,系统推进低效单元综合治理工作,治理6个,4个效果显著。按照他“源头提引、边部驱替、大泵扰流” 的综合治理思路,对东部底水井TH12507源头提引,减缓边水水侵,邻井3口井增油1.5万吨;AD4换大泵扰流,近井恢复日油30吨;单元日产油从180吨恢复到265吨。

  “技术达人” 邱振军

  电泵井作业质量是产量平稳运行的关键。为了保证电泵井健康平稳运行,减少异常停井几率,采油工艺组“技术达人”邱振军和队友一起对电泵承包商辖区内的45口重点井开展地面隐患排查工作。“现场巡井马虎不得,特别是变频柜、滤波柜的工作参数录取,必须及时发现异常、排除异常,减少电泵停机和躺井,提高产量。”邱振军对三家承包商负责人提出明确要求。本次电泵井现场隐患排查共计查出问题62项,目前查出的隐患点均已整改完毕。5月1日一大早,邱振军就组织大家对正在作业的5口电泵井开展关键工序的现场监督,等到检查结束已经是下午6时,连午饭也没顾上吃。

  油田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靠的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这里所提及的,仅仅是开发研究所“百日攻坚创效”行动中的一个缩影。

  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1-4月累产油15.56万吨,较阶段计划超产3100吨。这些令人鼓舞的数字背后,有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有这些开发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