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华东周刊

2020年05月1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桑张耿的人生宝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对每个个体而言,宝藏的定义不一而同。桑张耿的人生宝藏,藏着他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奋斗过的雨雪风霜,融进了时间的洪流中,摇曳出星河一片。

1.jpg

  ■ 姬晨曦/文

  这房间有一种复杂的香气。透过窗,暮春时节的清风和着缭绕的沉香以及或旧或新的书籍味道,一紧一慢送过来。

  桑张耿从藏书室走出来,手里捧着一卷方志,招呼笔者落座。

  对舜达伟业董事长桑张耿的采访恰巧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桑张耿爱书,众人皆知。上万册的藏书或安安静静立在排列整齐的书柜上,或自由随意地躺在至少有三个平方的红木办公桌上,等待这位阅读者浸入文字背后的世界。对于奔走半生的桑张耿而言,物质财富的积累水到渠成,而看不见的财富仿佛更令他着迷。

  ▲藏于市,平地起高楼

  大隐隐于市。少年时期的桑张耿走入市井,不惑之年后又从市井走出,一步一步筑起人生的大厦。

  《论语·为政》里讲到,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了照顾家庭,年仅14岁的桑张耿却说服父亲,辍学回家,背起补缸工具做了学徒,在萧山义篷供销社所属的酱菜厂修补酱菜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子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责任,是“孝悌”之典范。桑张耿在家中排行老大,14岁的少年肩膀尚还稚嫩,生活的酸甜苦辣,他要学着独立面对。

  寒来暑往几十载春秋,踏实肯干的桑张耿也从一个学徒成为了一名补缸师傅,成为了酱菜厂的销售人员,成为厂里的“二把手”。那时酱菜厂的产品深受两广、福建、上海等地消费者的欢迎,厂子不大,利润却还不错。逾不惑之年的桑张耿生活无虞,看上去似乎步入了人生的平稳期。

  上个世纪90年代,距离萧山不远的上海,城市开发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阶段,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一次去上海出差的机会,桑张耿了解到,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做镀锌板、彩钢板贸易,而在萧山却鲜有企业涉及这个领域。表面风平浪静的桑张耿,内心开始翻腾起浪花。

  慎重是桑张耿一贯的态度,对于这个领域,他开始进行深入的探究。“不了解不知道,彩钢板的可用范围实在太广了,工厂、民居、大型公共建筑可用,门窗、室内装修可用。而且彩钢板的废料还可以回收,不会成为建筑垃圾。”桑张耿对笔者说道。

  1995年,四十五岁的桑张耿决心作别酱菜厂,将全部积蓄投入了自己看好已久的镀锌板贸易中。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50万元的启动资金,40平方米的店铺,几个帮手,这就是“舜达伟业”的开端,是桑张耿个人创业之路的起点。

  舜达一开始以代销零售镀锌板为主,后来逐渐开始生产镀锌板产品,采用典型的“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模式。2004年,经过长期的技术、资金、人员的原始积累后,桑张耿开始正式向钢结构产业进发。经过细致研究钢结构材料的特质、分析其运用和市场前景,他最终将舜达定位于钢结构涂镀板卷生产企业。

  次年,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落户萧山,为踏入钢结构领域的舜达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舜达开始在桑张耿的带领下,以令人惊异的节奏发展壮大起来。

  最初几年,舜达主要是对钢结构原材料进行粗放式加工和经营。随后,他开始考虑转型升级。与争相压成本、陷入价格战的竞争对手不同,桑张耿径自选择了高端路线。他建厂房、买机器,与宝钢、杭钢、万达合作,购买优质钢材和进口钢板,并使用行业龙头企业的出口涂料……高端路线意味着高投入以及高风险,有些人并不看好桑张耿,可他气定神闲,心中自有定数。

  21世纪的开局十年,伴随着国内基础建设的加速,钢结构产业呈现迅猛发展之势,产品定位高端的舜达伟业很快赢得了良好的业界口碑,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日涨。2007年底,舜达伟业年销售镀锌板材10万吨,生产彩涂板5万吨,成为了浙江省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彩涂板生产企业。

  企业的发展并非只有坦途。阳光底下必有阴影,一派欣欣向荣的背后也潜在着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来了。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社会,金融风暴不可避免波及到了中国,波及到钱塘江南岸的舜达。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不稳定,数月之内,舜达便亏损了五六百万。

  “亏了就亏了,大不了少赚点钱,如果心态好,就有机会东山再起。”桑张耿的语气里有无奈,也有坚定。

  好的心态是一方面,桑张耿同时也具备敏锐的目光以及毅然决然的脚步,就像90年代中期的那次“预谋出走”。在经济低迷的时期,舜达选择大刀阔斧地开辟市场。

  “舜达不能停留在单一市场上不思进取,而必须不断拓宽其他市场领域。这首先要考虑自身实力的问题,比如说生产能力、成本控制、资金周转等。我们经过周密的分析认为,当时的舜达已经具备这个条件。”

  于是,桑张耿带领舜达伟业积极地进行市场拓展,西部、中部、东部,桑张耿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2009年下半年,位于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内的舜达伟业新型建材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加工生产轧硬卷、镀锌卷、彩钢卷及轻型钢房制造及安装,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200亩,由舜达伟业独立投资。

  当时行业都在观望市场动向,不敢贸然出手,而舜达却已经预先嗅到了市场回暖的气息。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销售约30亿元,并以产品统一、市场互补的形式打通南北市场,从而激发出舜达的最大潜力。

  桑张耿说:“我不是一个冒险者。我做事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则,一是专心致志做本行,不会为了追求利益向地产等行业跨行;再者是低负债,只有必要时才会向银行申请适量贷款。”

  而今,舜达伟业的生产线全部采用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外公司的数控技术和先进设备,并且使用中化鸿业等国内外优质涂料,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企业的年销售额在15亿左右。成为了一家集钢结构材料加工、贸易、配送于一体的大型工贸企业。

  现在的桑张耿,已是一位拥有近千员工,在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均设有分公司,净资产达3.5亿元的大中型工贸企业的企业家了。

  厚积薄发,大胆创业,直面风雨,桑张耿倾注半生心血的舜达伟业平地起高楼,用钢结构撑起了无数的建筑大厦,也撑起了桑张耿滚烫的人生岁月,成为他最坚实的人生宝藏。

  ▲藏于书,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桑张耿而言,读书学习,是极其重要的生命体验,古人说过:“字小乾坤大。”书里面的世界最是令桑张耿沉醉,而他也从未停止在书籍的浩瀚海洋中进行求知。在“青蓝之间”的寻寻觅觅,“冰与水边界”的上下求索,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与深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桑张耿的阅读体验中同样也经历了此三重境界。年少辍学,求知的渴望一直萦绕在桑张耿的心中。他的第一本书是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63年在供销社书店用一块四毛钱购得。这是一本以作者杨沫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潮流中以激扬的姿态燃烧着别样的青春岁月。这样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桑张耿。青春究竟是什么,一个人的青春该怎样度过?钱塘江水浩浩汤汤,远望无垠,桑张耿也陷入了对于前路的迷茫之中,望尽天涯。

  摆在桑张耿面前的选择似乎并不太多。而他选择了最为稳妥的一条路,背起家传的工具,补缸补甏,凭借自己的手艺吃饭。

  木心在《从前慢》里面讲,“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桑张耿沉入回忆,“从前的时间确实缓慢,似乎看不到边。东西坏了,大家想的是如何去补,补缸补甏就是这样的,修修补补,又可以用很久。”桑张耿说着,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小时候住的是茅草屋,最怕风怕雨,大风一来,屋顶上的茅草就被刮走了,下雨天的时候,外面大下,里面也大下,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拿出来接雨水,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土胚房的墙根本无法御寒。”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适合读书的日子并不多。桑张耿白天做工,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阅读,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就是对他而言最美好的精神享受。“可以在书里面经历别人的人生,记忆里最深的味道就是书本。”桑张耿还是很愿意去咂摸从前的日子,那些纯粹岁月里的读书时光。

  毛姆在他的《读书笔记》里曾说过,阅读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有故障的汽车,但阅读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圆满而感到快乐,如果你们真能享受这些书的话。对桑张耿而言,如是。

  80年代,桑张耿更多的是读一些历史名著。《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使人明智。彼时的桑张耿已从一名补缸师傅转变成了厂里的销售,各地跑市场,不仅增长了见识,收入也变得可观,桑张耿可以更加自由地淘书、买书了。去各地出差,他总要去当地的书店看一看,买上一些书。上海文庙书市开张以后,他每次去上海都要去逛一圈,成麻袋的书被他背回到萧山的家里,不辞劳累。这是桑张耿读书的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却无悔之,并且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南宋诗人陆游因为爱读书在历史上也留下了美名。他住的房子被称为“书巢”,随处可见的书,摆在案头、床头、柜子里。据考证,陆游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有好多诗都记载了他在阅读中获得的乐趣,“少年喜书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床头亦有闲书卷,信手拈来倦即休。”

  如同陆游一样,在日积月累下,桑张耿的藏书也越来越多,他的办公室俨然成了一个藏书阁,而他的藏书偏好也越来越明显——方志,即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鲁迅曾自嘲,“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桑张耿却并不如此,这个藏书阁是他通往外界的大门,山川异域,风月不一,而方志就是快速了解各地的敲门砖,去触摸世界的另一面,感受不同的地域风光,看见别样的生活,同时对自己也会产生反思与关照。曾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石一枫说,文学阅读,让人忘掉生活又想起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反思,这是人的基本能力。对别人的生活有同感,这是人的可贵品德。对公众的生活有关怀,这更是人的现代素养。

  潜移默化中,当与人交流,书上的文字变成了不凡的谈吐,变成了通往他人的桥梁,桑张耿享受着因阅读所带来的另外一番乐趣。在阅读的道路上蓦然回首,遍地光芒,像金子般熠熠生辉,桑张耿的精神宝藏,已是不可计数。

  ▲藏于行,山水千万重

  阅历即财富。桑张耿生于1950年,而他认为,50岁以后,人生才真正开始。经过上半场的累积,几乎没有多余的中场休息,桑张耿便继续铺开了精彩的下半场。仅仅在钢结构的大厦里拼搏,在精神的世界里徜徉,对桑张耿来说远远不够。于是,桑张耿开始用脚步丈量脚下的大地,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在真实的世界里沉淀生命的层次。

  “我们国家真的是地大物博!”聊起在国内去过的地方,桑张耿不住地感叹。

  视线从大西北开始。

  古老西域途中,驼铃的声音还在叮叮当当,这片盐泽和荒原,至今仍然吸引着世人好奇的目光。夕阳西下,远古的楼兰空自繁华,于历史的尘埃中亘古封存。桑张耿也被眼前的景色呆住了,怎么描述这种浩瀚与空寂呢?干燥的空气中裹挟着黄沙的气息扑面而来,眼镜镜片上也落了一层细细的尘。夜晚,乌鲁木齐的街上飘着烤羊肉串的香气,再喝上一口纯正的新疆奶啤,“舌尖上的新疆”让桑张耿整个人都松弛下来。

  继续往东,面对碧蓝如洗的青海湖,桑张耿辽阔的心境随湖面一同打开,似乎灵魂也随之涤荡,不染尘埃。南方的油菜花早已结出细长的籽荚,而七月的青海湖,嫩黄嫩黄的油菜花笑脸摇曳。在青海湖边静静坐着,等一场落日到来,桑张耿感受到超乎油画般的绝美色彩。

  放眼青藏高原,信仰中心是日光之城拉萨。“看到很多磕长头朝圣的藏民,三步一跪,全身伏地,好多人衣服都磨破了。”桑张耿回想着。诚然,心生虔诚,就会生长出虔诚,拉萨的大街小巷,时不时都会传来诵经的声音。这声音,久久缭绕在桑张耿心中。

  从西部回到中部腹地再到江南水乡,随着海拔的降低,氧气充足,空气湿润,壮阔纯粹的自然景观也开始更多地转向人文风景。在充满烟火气息的大街小巷中找拾书店的足迹仍是桑张耿的爱好。“去凤凰之前,并不觉沈从文写得多好,后来在凤凰的书店里翻着沈从文的书,慢慢就读出这种味道来了。所以也就有了占据了一整层书架的27本《沈从文全集》。”桑张耿笑着说。

  国内的风景看遍,桑张耿开始了环球旅行。近处的东南亚,远一点的欧洲、非洲,澳洲,以及南北美洲,他陆陆续续走了几十个国家。

  踏遍万水千山的桑张耿还是觉得家乡好,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看了那么多风景才发现,在国外觉得中国好,在国内觉得杭州好,出去之后反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在不同经线、纬线编织的世界之网上,桑张耿笃定不移地行走着,一步一步踩实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这份宝藏,对他而言是独一无二的。

  采访结束,桑张耿送笔者走出厂区,只见院内几辆大型卡车停靠整齐,等待装货。“疫情对舜达影响不是很大,我们主要做的是内贸,这段时间我们的库存非但没有积压,反而销售得更加顺畅了。”桑张耿说着,语气中有微微得意。

  行至门口收发室,门卫喊着,“桑董,您的书到了。”

  好奇跟去,原来是厚厚几摞《长春文史资料选编》。桑张耿拿出其中一本,简单翻看,合上。“下午三点半我还有事情要谈,自己开车去。”告别之后,桑张耿便径自离开,微胖的背影,稳健的脚步,手中还拿着刚刚翻看过的书。除去岁月的风霜,恍然间,桑张耿仿佛还是从前那个爱书少年。

  对每个个体而言,宝藏的定义不一而同。桑张耿的人生宝藏,藏着他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奋斗过的雨雪风霜,融进了时间的洪流中,摇曳出星河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