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乐 张建
《天府学》(李后强、廖祖君等著),一本镌刻深度的思维,评阅历史,描绘未来,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地域学创新著作,综合地质学、地貌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从时间、空间、结构三个维度切入,旨在把握省情特点,推动治蜀兴川。可谓了解四川天府,谋划发展的指南。
逻辑严明,论述紧凑。“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天府学》首先是一本逻辑学,其后才是百科全书。开篇即发问,阐明创立《天府学》的充分性和必要性,进一步追问何为天府,深究四川为中国之天府、成都为四川之天府的合理性,明确其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定位,最后道出“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回到“把握省情特点,推动治蜀兴川”的起点。层层递进,泾渭分明,不仅“陈列其然,更陈列其所以然”。梳理思路清晰,纲目皆张,首尾呼应。
科学考证,锱铢必较。“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凡《天府学》所提地质造势、内海遗存、珠峰覆盖、海拔适中等研究原理,地质勘探法、测绘地理信息法、文献检索法、考古学法等研究原理等,都结合天府特殊性,有的放矢,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机统一。从远古、近代到当代,理性阐述天府现实的同时,又以学术眼光、战略思维、科学手段扎根于四川形势进行评价选择。观点鲜明,可信度高。
批判总结,以人为本。时代的烙印,渗透其中更增加了文章的现实好处。翻阅《天府学》,时不时从中呈现出反反复复的浓郁蜀味,感受时代的进步,感受人的成长。从巴蜀的山川地理、生灵动物、历史故事及社会经济等,均透露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总结川改经验,分析川人性情,挖掘川地精神。有理性也有感性,有客观也有主观,一方面推崇川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一方面批判其小富即安的苟且思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结经验主要是总结人的经验,既将人文精神、人文认识渗透在自然科学中,又以自然科学引导人文思想,做出正确决策,推进天府之国的发展。
创新协同,有血有肉。《天府学》取材广博、资料丰富且编撰精妙,立足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方学的高远目标,欲纳天府尽入怀中。率先创立天府学,首次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原理协同跨学科知识,建立起涵盖多元化、多层面,多维度的天府研究体系,集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应用型于一体。又以平等交流的口吻,契合乡土人情,生动再现了活色生香的天府,既增添了可读性,又趣味横生。
“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郑庄公”,把握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这就是作者所期望读者领悟的,一种奋发的精神,一种开拓天府、敢闯敢试的勇气。
这就是《天府学》,她深邃的眉目下藏着的却是一双启迪未来的慧眼。
(作者单位:成都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