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党建3+”为路径 “多元融合”促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犀浦街道犀浦村荣获郫都区2019年度“十佳示范社区”

  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犀浦村以“党建3+”为治理路径,把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与“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建设”有机结合,在下沉工作力量,完善队伍力量,培育自治组织的同时,联合社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携手创办了“国学传承、善治民乐”社区治理品牌;“扎染培训”、“犀浦书院”、“中式插花”等社区创投项目;将曼城小区架空层打造成了居民“蜗牛小筑”、儿童“430课堂”亲子活动空间,实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多元融合。4月初,郫都区经各街道(镇)推荐、专家评审、市民评价等程序,最后犀浦村突出重围,被授予“十佳示范社区”。

  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犀浦村位于犀浦的西面,东接犀池社区,南接高新西区,西邻红光镇八圣社区,北靠红光铁门村。辖区内有西华大学、成都纺织专科等大学。成都绕城高速、317国道和成灌高铁、泰山大道、西区大道纵横全村。共有面积0.95平方千米,社区户籍人口4273人,流动人口8334人,常住人口1.1万余人。目前犀浦村设儿童活动场地1处,图书室1个,活动室1个,国学课堂一间,茶艺坊一间,大型场所1处,多功能会议室2个,日间照料中心1个。

  党建引领“搭台”,联手高校“唱戏”。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中,犀浦村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审视、梳理、创新、盘活辖区内高校资源,先后与西华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电子科大等二十余所高校大学生联谊,孵化出了“女子十二坊”、“曼城飞舞队”、“萤火虫社工”等十余支队伍作为村文化传播骨干力量,在党建引领下,用高校现代文化与社区管理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通过优势互补,来提升辖区社区管理水平,并着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成功将宇众曼城小区闲置的架空层空间,改造升级成了“蜗牛小筑”,添置了游乐设施、休息桌椅,让居民、孩童有了休息玩耍的场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满足了广大居民的多元需求,实现了 “党员教育+亲子互动+国学经典+传统技艺传授”的四场景创建。

  倾听百姓诉求,多措并举解惑。犀浦村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与社区相结合的村,既有村民又有居民,例如:有1862户、近5000余人购买的是宇众曼城商品房,可购买人入住率却很低,但入住近80%的人员又都是外来迁入的住户。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小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与物业经常发生矛盾。宇众曼城小区有三栋房屋,其中第三栋为公寓楼(4-9层为宾馆),10层以上才是居民住户。开放性的小区,居民非常担心深更半夜社会上人员进入小区,造成不安全隐患。对此,有的居民误认为宇众曼城是政府社区修建的楼盘,“就应该由社区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经常跑到社区办公驻地大吵大闹。犀浦村在“三固化、四包干”工作推进中,四名“两委”委员,各自按照“固化人员、固化时间、固化地点”和“宣讲政策、督导工作、解决问题、办好实事”要求,深入到小区物业了解情况,亲自进入到各住户面对面倾听诉求,想尽办法挖掘矛盾产生的结合点,并分别建立了新旧院落、少数民族住户、巾帼志愿者、曼城飞舞队、党员志愿者微信群,倾听诉求、答疑解惑。利用“居民下午茶”、居民议事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等方式收集掌握诉求实情,然后建档立册,逐一销号。

  时刻为民着想,解决问题有方。犀浦村通过对广大居民的调查摸底,发现42%的业主都面临孩子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对等,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或老人无法辅导孩子作业的困境。为了减轻辖区群众给孩子辅导家庭作业负担,以及让孩子安全度过将近2个小时“管理真空”。犀浦村参考各地“430课堂”经验,依靠毗邻西华大学优势,义务免费开办了“犀浦村430课堂”,通过与各高校志愿者对接,确保了周一至周五下午16:30——18:30有一支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儿童作业辅导。犀浦村还利用架空层空间,不断丰富“430课堂”的形式、内容,为孩子创造了安全、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切实解决群众需求,增强村与居民之间的黏性,让广大市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社区的温度、党的基层组织的温暖。除此之外,犀浦村还以国学文化宣传及形势教育为切入点,推出了“犀浦书院读书会”、“非遗进社区”、“指尖上的社区”、“中式插花”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来提升广大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形成了村内独有的文化风气。(周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