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志峰 时评人
贵州捐给鄂州12吨“老干妈”去哪儿了?近日,湖北鄂州当地公众号发布《贵州捐给鄂州12吨“老干妈”去哪儿了》一文,引发广大网民关注。文中的“小编”质疑,在认识的亲朋好友以及同事当中,从未有人收到过“老干妈”,贵州捐来的12吨“老干妈”到底去哪了?
当地官方对此回应称,“老干妈”香辣菜全部分配给7家定点医院及8家援鄂医护人员入住酒店,未发放给其他单位或个人。若是如此,按照鄂州市防控指挥部生活物资保障专班的“特别说明”,这账似乎还是对不上:首先是日子对不上,鄂州收到的两批“老干妈”分别是2月22日和3月4日;而贵州老干妈运往鄂州是在2月24日。其次是数量对不上,鄂州收到的两批分别估算是10吨和6吨,而贵州发往鄂州的是12吨。再次是捐赠者对不上,鄂州的信息显示捐赠单位分别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贵阳广播电视台;而贵州方面则表示是老干妈捐赠的。(4月15日《新京报》)
“老干妈”去哪儿了,确实值得追问,也必须追问。企业和个人捐赠物品,都是爱心的体现,都必须用到该用的地方,不能被挪用,更不能不知去向。之前,因捐赠和公益事业引发的丑闻,我们见的还少吗?即便是此次抗疫物资的分配,也不是没有闹出过负面新闻。
而追问“老干妈”去哪儿了,折射出民众法治观念和监督意识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缺乏监督、没有监督,就容易出现暗箱操作、上下其手的乱象;只有大家都来主动监督,且具有畅通的监督渠道,捐赠物资的管理才能少出问题、不出问题。
受到这样的质疑,当地或许会为此感到很尴尬。但这又能怪谁呢?对于捐赠物资的接收、保管和使用,都应当有严密的流程和监管,并及时向公众公布明细,接受监督。公布不及时甚至没有公布,不能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难免会遭受质疑。
而当地官方的回应,捐赠日期、捐赠数量、捐赠单位等关键信息,似乎都对不上,这要有个明确说法。否则,这样的回应不仅难以服众,反倒会加深人们的疑虑。到底是什么情况,恐怕还需要有个更合理、更详尽的交代。
韩红曾经说过,对慈善机构而言,其实连一包方便面都是可以实现公示的。之前,湖北英山县因将捐赠物资公布精确到一枚鸡蛋,获得广泛赞誉。事实证明,对捐赠物资的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并非不可能。那些做不到的单位或地方,要么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要么是隐藏着某些猫腻,两者必居其一。
防疫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甚至可以说已经“告一段落”。鄂州的捐赠物资发放被质疑了,其他地方又是什么情况?“老干妈”们去哪儿了,或许是时候给老百姓报报账了,各地都应该及时将捐赠物资的使用情况和明细公布出来。只有这样,人们的爱心才能有处安放,才敢放心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