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5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李利元:勇闯创业之路 带领乡亲致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今年66岁的李利元,家住江苏涟水县东胡集镇陈圩村。20年来,在他的精心管理和运作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3月,他创办的柳艺合作社受到涟水县政府的表彰;2018年3月,因用女工较多,又被涟水县政府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称号;2017年12月,他荣获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8个部门联合颁发的“农村乡土人才(三带)”证书。

  高考落榜,商海勇闯。1979年,李利元与高考失之交臂,他决心下海“淘金”。具有经济头脑的他,敏锐地发现本地木材资源丰富,特别是泡桐、意杨面积较多,蓄积量大。他带着干粮,深入到连云港、宿迁、沭阳,山东烟台、青岛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发现这些地方有很多木材加工厂,何不利用这些资源架起流通环节的桥梁,做木材调运的经纪人。就这样,李利元怀揣梦想和致富愿望,做起了木材贩运的生意。他把本地的泡桐、意杨贩运到山东以及连云港等地销售。由于他诚信经营,木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不少乡邻看他贩树赚了钱,都想跟他一起做生意,李利元爽快地答应,起初带着5个人做木材生意,后来随着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他麾下的帮手达到40多人,每年都能赚到三五十万元。就这样,木材生意连续做了十三年。

  返乡创业,永不停歇。李利元出生在农村,他想,如果再办一个项目,带着更多的乡亲们干,不也能为群众脱贫致富作出贡献码?他和村干部的想法不谋而合,1999年,村里干部三次到南京找他,邀请他回乡办厂,解决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他在走南闯北做木材生意的同时,发现柳编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他把想办柳编厂的想法告诉村干部和亲朋好友,得到了一致认同。说干就干,从2000年起,他又风风火火地办起柳编加工厂,没有原料,他便上网查询,背上旅行包,带上矿泉水和饼干,到山东、安徽、河南等地采购柳条。没有技术,从外地请来师傅,手把手地教乡亲们编织。经过几个月的技术培训,大多数工人都能娴熟地掌握操作技能,然后采取传帮带的方法,为各加工点培训工人。第一批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受客商好评,李利元也受到很大鼓舞,但他时刻在质量管理上不敢掉以轻心。

  回报桑梓,深明大义。李利元的厂子越办越红火,吸引了周边的镇村群众加入到编织大军,原来由几十个人发展到200多人,厂房也由几十平方米发展到2000多平方米。河网、五港、红窑、灰墩、灌南等地的群众也都参与编织,大多数是农村想挣钱又走不开的低保户、低收入户和残疾人等,年龄最小的也有四五十岁,最大的有80多岁,其中80%是女工。本村的工人在厂里编织,外村的领料加工,交货结算,从不拖欠工人工资。与此同时,也涌现出很多编织能手,如本村的黄元梅、郑和梅、孙云、汤丽琴、丁桂兰、于立芳等,钦工、马厂两个分工的向开菊、陈苏林、顾明芳、孙琴、张青、罗会兰、沈士春等编织技能也很好,多出精品。

  李利元创办的柳艺编织厂,每年销售业绩在500万元左右,农民工获劳务收入50万元左右。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