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三门峡项目创新理念攻难关纪实
■ 郑传海 曹筱璐
●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项目部利用黄河公铁两用特大桥项目部的塔吊,将运载浩吉铁路四电物资材料的汽车往铁路桥梁上吊运。何鑫/摄
世界上第一条一次性建成运营的最长重载铁路——浩吉铁路通车已经半年,同行和当地百姓心中仍有个疑问未解。
在古代,崤山和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位于三门峡境内,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三门峡项目在这里用了不到7个月时间完成了全线最复杂路段的四电集成工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三门峡境内穿越黄河的浩吉铁路特大桥、全国目前最长的重载铁路单线隧道崤山隧道和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庙坪AT所等单项工程,是浩吉铁路全线施工难度、安全和工期风险最大的3大单项工程。承担这项施工任务的是上世纪80年代由原铁道兵第一通信营集体转业的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
说起施工面临的挑战,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李瑞青这样总结:“首先是工期紧。从项目上场到建成开通,扣除拆迁占用时间,只有10个月。其次是物资转运。以全长5663.75米的黄河特大桥四电工程为例,涉及4大专业、近30个大类、70多种类型、近万个部件的物料,在桥梁建设和铺轨还没有完工的情况下,要争分夺秒抢时间,把合计重量达100多吨的物料运到80米高的桥面上去,面临诸多挑战。还有全线最长的单线隧道崤山隧道里的四电集成施工和庙坪隧道进口山顶上的庙坪AT所......从施工组织方案设计,到要素配置;从现场施工,到后勤保障;从现场监管到与兄弟项目协调沟通,每走一步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更不能耽误一分一秒……”
“考验我们的,既有超人胆识,又有管理智慧,还有顽强拼博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连旭兵说。
分拆,把变电站“装进”崤山隧道AT所
在三门峡项目部员工中间,曾经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崤山隧道(左线长22.751公里,右线长22.771公里),“可爱”又“可恨”。
说它“可爱”,因为它是目前世界最长的重载铁路单线隧道。因为它,给了他们刷新“世界之最”纪录的机会。
说它“可恨”,因为单线隧道比双线隧道至少窄3米。正是这3米,给隧道内四电集成施工增加的不只是难度,还有另一条单线隧道带来的庞大工作量。加上隧道内土建施工和前方线路铺轨作业要继续使用隧道内的轨道线路,三个项目平行交叉作业带来很大的干扰,增加的不仅有安全风险,还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施工工期变得更加紧张。
崤山隧道四电施工,挑战最大、最难的还是设在隧道里的AT所。
说起崤山隧道里的AT所施工,变电专业副经理张虎和总工程师王欢说,如果不动点心思,对厢式变电站这个庞然大物一点办法也没有。
崤山隧道AT所施工之前,他们经过分析核对AT所设计图纸和生产厂家提供的变电站设备机组设计图发现,在隧道里建房屋根本行不通,只能将原AT所设计图和变电站机组进行分拆,由整体式,变更为一分为三的分体式,即高压设备一节、通信设备传输和保护设备一节,另外,负荷开关和变压器室为一节,“凑合”着把三合一的高压、通信和传输设备“塞进”隧道里的AT所。
浩吉铁路设计单位、变电设备生产厂家、浩吉铁路晋豫指挥部和监理单位实地听取了项目部关于变电站设备机组分拆的方案后,觉得这样做是最理想的。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怎样把这三组厢式变电站一节一节地运进隧道,又是一个大问题。
根据设计安排,AT所的位置选定在隧道斜井里面,离正洞还有30多米远。如果用轨道车把三组厢式变电站运进隧道,这30米距离又该怎么办?变电专业副经理张虎和总工程师王欢想到的是避开隧道正洞走斜井。斜井里的AT所混凝土基础浇筑好之后,他们就立即联系生产厂家把厢式变电站运到指定地点。
为了不影响土建项目正常施工和铺轨车辆正常通行,8月15日一大早,李瑞青、张虎和王欢他们就领着9名员工,带着工具和事先备好的午餐,赶到崤山隧道斜井口,把运到斜井口的三组厢式变电站卸下来后,又配合用临时租赁的特种叉车(车轮可以左右转向),经过近2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把三组厢式变电站“装进”了隧道斜井里的AT所。
关联,把四电物料“叼”上80米高空的黄河特大桥
浩吉铁路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特大桥长1144米(主桥)、宽42米、离地面80米高,位于山西运城市平陆县与河南三门峡市黄河河床之间。这座特大桥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
就在黄河特大桥四电集成施工即将开始的时候,黄河特大桥两端辅桥还没有开始架梁。进入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只能指望桥梁施工单位分别位于平陆和三门峡大桥两头的塔吊和载人电梯了。
其实,李瑞青和连旭兵他们心里最清楚,黄河特大桥四电集成施工所需物料和机械设备,可不是个小数字,加上总重量达100吨的46根接触网H型钢柱、46套大限界框架、46套AF线肩架、92套短吊环以及轨道车、运输车辆等劳动工具,累计重量达四五百吨。怎样把这些物料和机械设备工具“叼”到80米高空的黄河特大桥桥面上?
在项目部召开的献技专题会上,有人提出了互联网思维。李瑞青眼睛一亮,“四电集成施工,不正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统筹各个关联环节吗?我们为什么不能与黄河特大桥施工的中铁建大桥局项目部联系,运用关联配合,统筹协调的办法,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呢”。
第二天,项目部协调部长赵启明就赶到大桥局项目部,详细了解需要本项目配合作业的分项工程和时间节点,同时,把希望对方给予帮助往大桥上吊运四电集成物料的情况,如实作了说明。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两个项目部一拍即合。
紧接着,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三门峡项目部第一时间紧急调遣轨道车和四大专业技术骨干,借助黄河大桥项目部的塔吊和载人电梯,先行登上黄河特大桥,配合对方清理黄河大桥上滑槽里的水泥。然后,又与对方一起,对需要预留的信号基座和接触网柱基位置座逐一核实,为大桥局项目部避免返工、窝工现象,保障每项分项工程一次成优,及时提供了协同支撑。
中铁建大桥局项目部更是把配合黄河特大桥四电集成施工当作自己的任务。按照四电施工的节点安排和工序衔接,尽量把时间往前赶,确保四电物料通过塔吊逐一吊运到80余米高的桥面上。
黄河特大桥四电集成施工过程中,信号专业面临的压力最大,除了承担5.6公里跨黄河特大桥线路施工任务,还要确保崤山隧道、庙坪隧道和黄柏岭隧道和其他路段的信号工程施工不耽误。他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采取灵活的组合方式,多点发力,齐头并进。
刚开始挖电缆沟放电缆的时候,成立了3支突击队,安装设备时,又把全线的工作量分为4段,成立了4支突击队,在黄河特大桥信号专业施工的时候,又分为6支突击队。与桥梁建设的项目部和四电集成其他专业队伍,巧打时间差,在人员集中的路段,实行错峰作业,在适当的时段组织突击分项工程,既保证了质量和安全,又保证了施工进度。成为浩吉铁路电气化项目工程的突击先锋。
采访手记:讲究斗争的艺术
到三门峡项目采访,始终为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施工环境中,如何迈过面临的一道道难关而纠结。
无论是如何把电站机组“装进”崤山隧道里的AT所,还是要把数百吨机械装备和电气化工程物料从地面“叼”到80余米高的黄河特大桥上面,与后续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下要面对的上千个施工环节......任何一个细节出现闪失,不仅仅是够这个项目“喝一壶”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浩吉铁路能否如期建成开通。
所以说,讲究斗争的艺术很重要。
如何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市场形势和生存环境;如何运用智慧驾驭错综复杂生存环境;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内外、市场内外两个优势为我所用;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面前创新管理理念,冲破自我设计的制度工具和管理经验的天花板,不畏艰难困苦,以万变应多变。不畏浮云遮望眼,越是艰难越向前,在错综复杂的市场和生存环境中,不断地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开拓,顽强奋斗。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