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船山论坛”
■ 李凤发
最近,衡阳市不断在为本土企业“开小灶”、“找导师”。仅3月28日和4月4日,该市就举办了两场高层次的“船山论坛”,通过畅谈企业发展,搭建企业交流平台,为企业把脉定向,解决企业“成长烦恼”。
衡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朱健认为,衡阳很多的骨干企业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通过邀请“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导师和投资人现场指导,有利于帮助衡阳企业打开视野,对接产业前沿,在全国行业中准确定位,聚焦突破方向。
朱健代市长看问题真的是一针见血。这些年来,衡阳的不少企业就一直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不说十分迷茫,也确实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一些企业家也看到了自身的短板,花费了不少代价外出取经和学习,甚至出国游学,也引进了高管人才。经过“左冲右突”,还是很难“突围”,走出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因此,衡阳出类拔萃的企业至今屈指可数。
衡阳的企业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经过笔者爬梳,发现至少有以下七种问题:一是取向不准,企业经常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二是品牌定位不明,从而影响企业的扩张;三是企业发展缺规矩,管理无方法;四是企业负责人战略眼界过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五是营商环境不良,官商相互染指,难以培育大企业;六是企业主交友不慎,累及企业;七是小富即安,有钱喜欢攀比。
因为思考尚欠周全,本篇文章只能蜻蜓点水式的谈前两个问题。
关于取向问题,与笔者有过交流的企业人士一般参照这么三个标准:一是进入自己有特定关系的或者熟悉的、有经验的、可以驾御的领域;二是把握大的需求方向,市场空间大、机会多;三是所需的投资与自己的财力相适应,并能够尽可能达到马上见效的要求。衡阳话叫“就打鸟就拔毛”。
实际上这种取向大体上没有毛病。但在小体上,还是存在许多问题,这是一般企业负责人最容易忽视或最欠考虑的地方。比如,“特定关系”往往少不了利益输送和勾兑,就可能存在法律风险;市场空间大、机会多,就往往意味着这个领域早已有众多的对手进入,可能强手如林;对大的需求方向把握的再准,也需要对具体的需求进行细分再细分;在见效快的背后,极可能对应的是进入门槛低、竞争过激的情形。显然,企业负责人在确定自己的进入领域时,还是需要增加其它的一些标准来进行更具安全和盈利保障的参照。一是大的需求方向中的细分领域,要是具备一定空间的、并容易被市场接受的具体需求方向;二是企业家要有足够资源和能力进入的细分领域;三是选择竞争相对较小,强手不多的领域为最好;四是既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操作短平快项目捞金,还是立足长远做品牌的思路。
在这次“船山论坛”上,请来的导师们在与衡阳企业家的交流中也给了不少好建议,如建议大家不要都集中在热门的领域,小众市场实际不小。而一些相对较冷的高科技和新基建项目,尽管可能门槛较高,空间有限,但如果没有多少对手,自己进入仍然大有作为的话,也不妨去试试。
关于品牌问题,笔者在“大企若愚”公众号和《企业家日报》上发表过文章,谈过对“品牌”的一孔之见。笔者认为,品牌定位至关重要,恰当的定位是品牌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品牌定位是建立在企业明确的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尤其是长远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