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位于塔河5区的TK517井开始上修作业,与此同时,挂抽、清蜡等零星作业也全面开工,这是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加快复工复产节奏的一个缩影。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该厂围绕产量目标,超前运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油气生产,从油藏潜力排查、生产组织协调和数字化保产等方面,奏响了复工复产“三部曲”。截至3月2日,生产原油20.6万吨,天然气6541.9万方,油气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甘当马前卒,潜力排查不间断
受疫情影响,该厂注气、修井等措施无法正常运行,开发研究所技术人员甘当马前卒,他们聚焦“储量、产量硬稳定”,坚持油藏动态分析不间断,超前组织方案储备,扎实开展水驱、气驱和措施挖潜工作,全力为复工复产创造条件。
AT1-3H井是一口水平井,前期经过多轮次堵水后,仍然供液不足。技术人员经过潜力排查,认为该井水平段趾端水淹程度低,具有开采潜力,但作业过程中起压风险高,施工难度大。通过精细论证,决定实施钻塞合采作业,目前,该井日产油由2.4吨增加到20吨,日增气8000方。
“疫情期间,我们共排查单井100余井次,储备措施方案36口、注气方案17口,可以满足复工后三个月的施工需要,日增油能力可达150吨。同时,在奥陶系油藏开展‘短半径侧钻井’技术潜力论证,目前计划实施8口井,预计新增经济可采储量8万余吨。”开发研究所副所长海刚说。
针对设备搬迁受限问题,技术人员通过优化工艺措施,进行挖潜增效。在注气井增加了氮气的注入量,目前T401、TK413两口井已见到实效,日均增油20余吨。他们还将23口井的“机械清蜡”改为“定期吐液”,减小了井筒堵塞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
争当排头兵,生产协调不松劲
该厂生产区域遍布新疆轮台、库车等“两地四县”,现场点多面广。疫情防控期间,由于人员、车辆无法到达生产现场,需要协调处理的工作,比平时增加了一倍。生产管理人员超前运作,争当复工复产的排头兵,确保了道路通畅,生产不停。
该厂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外围有15口油井,自1月份开始,每天生产的近800吨原油,必须通过托甫13-2过渡流程转运至一号联合站,有20多台罐车不分昼夜进行拉油。2月份,受疫情影响,一周时间就出现了3次禁止罐车通行问题。
“由于拉油车途径5个检查点,我们组织人员分头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办理通行证,并跑到卡点处理油地关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打通这条‘倒油生命线’。”副厂长何小龙说。
TK213井在库车县境内,2月17日发生异常起压现象,需要压井施工,但作业人员驻在轮台县牙买提社区,受社区管控及跨区域影响,泵车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生产运行人员及时到现场协调,保证压井施工顺利进行。
为减少疫情对产量的影响,该厂还在部分跨区域生产现场,创新实施了“分隔式驻站一体化”管理,8个计转站的20余名员工坚持驻站生产,同时兼顾巡井、维护等工作。生产部门积极协调驻站人员的物资配备,组织对异常井巡检,确保了生产平稳运行。
用好数字化,线上巡检不停顿
“TK139井口回压较高,请立即安排驻站人员到现场查看。”近日,该厂监控中心信息员李欣,通过油气生产指挥系统,发现该井回压升高,立即通知采油管理二区调度进行处理。
面对疫情对生产带来的影响,该厂充分发挥厂、区两级监控中心重要作用,应用油气生产指挥系统,织成一张巡检“大网”,每日对29座站库、635口油水井进行线上巡检。同时,加大无人机对单井、站场及管线的巡检密度,巡检频次由每7天1次调整为每4天1次,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TK271井是一口日产30吨的机抽井,技术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发现该井盘根刺漏,立即通知巡井工人前去检查,发现由于生产时间较长,井口盘根盒内的胶皮磨损严重,他们立即进行了更换。
“一旦机抽井发生抽喷、光杆断脱和管线刺漏等故障,我们通过运行监控平台,会第一时间按下启停键给油井断电,防止现场发生污染等事故。”采油管理一区副经理杨晓明说
在部分跨区域作业现场,管理人员还通过钉钉视频,对重要工序、重点施工进行远程监督,确保了施工质量。(孔守曾)